立彬 发表于 2011-11-18 07:44:40

经典精萃短文

                                                         "深度”倒过来就是“高度”

    吉姆是英国的渔业大王。然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千万富翁。他炒股,他与人合办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他还投资数万元开办金矿。但是他破产了,成了一文不值的破落户。

    吉姆东山再起,他不是从炒股、房地产、金矿上“咸鱼翻身”的,而是从渔业上。说是渔业,他并不是放养与捕捞所有鱼类,而仅是鲑鱼。20世纪70年代,鲑鱼在英国是一种极其名贵的鱼,每条可卖到3000英镑,利润高得惊人。吉姆在苏格兰买下了几公里长的一段河流,他对这段河流中其他的鱼类视而不见,专对鲑鱼产生了兴趣。他广泛涉猎书本,多方请教专家,研究鲑鱼的习性,了解了鲑鱼如何产卵,怎样人工培育……随着他对鲑鱼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鲑鱼给他带来的效益也越来越大。以前,人们每年仅能捕到23条鲑鱼,吉姆投资鲑鱼的当年,就比别人多捕了142条。后来,他每天就能捕到10来条,日进斗金。这个当年的破落户,再次成为引人瞩目的富翁。

    吉姆起死回生的致富故事也许平淡无奇,但他为什么这么快就能重新站起来呢?是的,是鲑鱼。但仅是鲑鱼吗?这里面还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呢?有人向吉姆讨教成功之道,吉姆微笑着说:“鲑鱼是我的致富之因,祖鲁人法则是我的致富之道。”

    那什么是祖鲁人法则呢?吉姆解释说:祖鲁人法则是祖鲁民族对人生、对事业的取舍之道。主要意思是:与其用一根粗大的铁柱来钻厚重的木板,不如用一枚铁钉。也就是说,只要你选择一个比较狭窄的课题钻研下去,你就会成为这一方面的行家里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其实任何一项事业都是博大精深的,如果你做不到博而大,那么你可以试试精而深。比如吉姆,他所从事的鲑鱼产业,如果将其外延一圈圈扩大,这里就会有一个一辈子也顾不过来的大课题。鲑鱼的外延是河鱼,河鱼的外延是鱼类,鱼类的外延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外延是动物……每一次外延的扩大都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课题扩大,以人有限的智力和精力,是难以对所有的动物都全面了解与掌握的。如果掌握不了所有动物,那么你可以试试去缩小研究范围。宝剑与钉子锋利,是因为其剑刃与钉尖的锋利。任何一项事业,你研究的范围越小,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陈景润是这样成功的:数学界的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放弃了,他终其一生只研究一个课题:歌德巴赫猜想。居里夫人呢?她毕生专注与奋斗的只是几克镭。

    很欣赏一句广告词:深入决定深度。人生要想成功,不能贪大贪博,而要求精求深。深度倒过来就是高度,行家做好了就是大家。   

                                                                     你仅仅只有一只胃

    每年的6月24日,“股神”巴菲特都要吃上一顿天价午餐。此顿午餐的报价为数百万美元!这一胀爆眼球的盛事,理所当然地会被众媒体争相报道。而在餐会结束的一个月后,将会评出一篇最佳报道。届时,巴菲特本人将亲自为获胜者颁奖。

    举世瞩目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天,“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全球记者蜂拥云集,都扛着长枪短炮,严阵以待。不一会儿,传说中的“股神”来了。私人直升机平稳降落下来,巴菲特在保镖的保护下,大步地走入了餐厅。

    菜肴一一呈上来了,果真是一场美味绝伦的盛宴:天上飞的,土里钻的,树上跳的,地上跑的……可谓应有尽有。三个小时后,巴菲特吃得已是大汗淋漓。他起身离席,餐会宣布结束。接下来,关于天价午餐的新闻满天飞。但都写得千篇一律,无非是渲染餐厅是多么的美轮美奂,菜品是怎样的烹龙炮凤,用餐主人是如何的奢侈华贵……

    可想而知,它们都落选了。脱颖而出的却是篇不足两百字的小报道。作者名叫艾格伊,供职于曼哈顿市的一家地方小报。他只字未提巴菲特,而是把话筒对准了一名流浪汉。评奖结果公布后,这引起了一片很大的呼声。有人说它离题千里,有人说评审暗藏猫腻,甚至还有人说老巴在放他们鸽子。而对于外界的争议,巴菲特毫不理会。相反,他对艾格伊则是大加赞赏。艾格伊的报道难道藏着什么玄机?为了求个明白,人们不得不将之一读再读:

    “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实在挤不进去了。正准备打退堂鼓,忽然看到一名流浪汉,他衣衫褴褛,却怡然自得。此时,他正在餐馆外的垃圾桶里翻捡食物。突然他一阵狂欢,显然,他发现 “战利品”了!大快朵颐之后,他抚着鼓囊囊的肚子,打着饱嗝,自言自语地嘟囔着:“过期的三明治和沙拉酱,也照样能把肚子填饱。”

    巴菲特说,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他。接下来,他把一只纯金奖杯颁给了艾格伊。回家途中,艾格伊发现奖杯底下有这么一些字:对于一个人来说,生理需求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而永远都填不满的,则是无边的贪欲。其实,人生在世,所需无多。因为,你所拥有的仅仅只有一只胃。

                                                                      命运是一张两面的牌

    这儿有两份不同成长履历表。

    第一份写满了不幸,像是上帝有意要抛弃这个人,给了他一张坏得不能太坏的牌,不信你看看: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夭亡;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时因肺结核口喷鲜血而亡。

    第二张表格却是另外一种色调,写满了幸运和成功。3岁学琴;8岁时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23岁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30岁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誉满整个欧洲……

    也许我们不能想到,这两份履历来自同一个人,他就是尼科罗·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大师。精读他的曲谱,可以发现他的思想境界和其他一些大师相比,不在一个境界——偏低,但他演奏技法很高,可以称得上是小提琴演奏巨匠。这也间接说明了,一个人的后天努力,可以克服先天的不足,可以打败层层困厄。

    人生不如意十八九。对待突然而降的失聪,贝多芬高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言放弃,同命运抗争;莫扎特曾窘迫到在天寒地冻中不得不搂着妻子跳舞御寒,但在寒冷中依然去创造音乐史上的奇迹,用仅仅36岁的短暂生命谱写永恒传奇;对面心爱妻子默勒纳利妮·黛维去世,泰戈尔忍受着痛苦,将这痛彻心脾的悲怅凝成了27首诗,结集出版,诗集取名为《追忆》。他说,我不乞求自己的痛苦会静止,但求我的内心能够征服它。凭着乐观积极,泰戈尔成为了印度一代诗圣。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时,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在家里打牌.有一轮,他接了一手不好的牌,就生气地把牌往桌子上一甩,说不打了.他的母亲走过来,拿起他摔在桌子上的牌,递给他,一脸正色:“拿好你的牌!发牌的是上帝,我们能做的就是打好手中的每一张牌,争取最好的结果,”有时想想,命运的幸运与不幸抑或就是一张两面的牌,人生就像钢琴的那一排琴键,白挨着黑,黑靠着白。黑夜过去就是黎明,就是艳阳日。任何时候,都不要过多地去抱怨,都不要放弃自己。当苦难的列车开出黑暗的隧道,我们终将看到那轮东方的红日。

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学校。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也说过:在绝望处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诚如斯言。

                                                                        习惯别人还是习惯自己

记得有本书,书不厚,但是价钱不便宜。而从头到尾反复的就是强调着一个“习惯决定命运”的道理。世界上之所以有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成功的习惯,而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好。”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就在于总结出了哪些是成功的习惯,哪些是失败的习惯。搞不明白,什么叫“成功的习惯”?拿破仑称霸欧洲的时候是什么习惯?后来他兵败华铁卢的时候又是什么习惯?到底什么叫“良好的习惯”?衣着不整,随意乱发脾气,对生活不负责任,经常烂醉如泥属于良好的习惯吗?

历史上的诸多名人中,有以上坏习惯的多的很。比如说爱因斯坦,从来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穿得像个人样;再比如说丘吉尔,喜欢泡在浴缸里发表政见,而为了迁就他这一特殊习惯,秘书只好在他洗澡的时候陪在一旁以随时记录有价值的思想;还有比尔· 盖茨,据说他在忙于工作的时候根本不洗澡,有时周围的人甚至几乎无法忍受他身上的气味。另外诸如亨利·米勒、贝多芬、卢梭、高更、巴顿将军,从他们身上随便找一找,就能抓出一大把坏习惯来,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因为这些坏习惯,使得自己生前的生活遭人误解和非议,那这些坏习惯究竟是成功的习惯,抑或是失败的习惯呢?

当然,千万别把上面举的那些例子引申为:“成功的人”一定有“恶劣的习惯”,这就是的理解力的问题了。其实,说这话的意思是,习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尽管世界上的酒鬼很多,但是并没有几个能够像武松那样“酒后打老虎”一战成名,而多数男人酒后的壮举是发酒疯,打老婆;还有那李白 “斗酒诗百篇”,那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李白,而并不是说如果有谁跟李白一样去酗酒,就能变成像李白一样成为千古风流人物。

记得小时候,学校里面都要培养我们爱劳动的习惯,教育我们的都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但偏偏有些人比较任性,可以反过来说“扫天下的人从来不扫一屋”。举例: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书房就是由燕妮来收拾的;第二,扫好马路的清洁工有的是,没有见到他们能去扫天下。

但是,很简单直截地说,这些都是歪理:首先,你不是马克思;第二,你以后扫不扫天下那是将来的事情,但是现在必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过饭必须洗碗,而睡觉前必须收拾好第二天用的东西。而在大家都在动手的时候,也不能去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借口来埋头于书本。

从这之中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是的话,那就必须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养成属于自己的习惯。别人在吃饭的时候,你也得去吃饭;别人睡觉的时候,你也得去熄灯;别人做扫除的时候,你也得一起干。而不能说是自己的习惯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无动于衷。而当人稍微有一点资本以后,其实就可以让别人来习惯你,而不是去习惯别人。这就像一些演员没有名声的时候,只好巴结导演随叫随到;而有了名声,就可以开始跟人家谈谈“档期”了,让别人根据自己的档期来安排工作。世界上并没有小角色,多的只是小演员。而至于习惯,也是一样。人的一生就是在“习惯别人”和让别人“习惯自己”中度过的,只不过有的人在“习惯别人”方面做得好一点,有的人在“习惯自己”方面表现得突出一点,如此而已。

所以.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从“习惯别人” 开始,到最后使别人“习惯自己”,而在这个世界上,最失败的人莫过于那些是从“习惯自己”开始到最后不得不去“习惯别人”。

qiezi7758 发表于 2011-11-25 13:16:59

谢谢分享~~~~~~~~~~~~~~~

海棠 发表于 2011-11-27 10:14:56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精萃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