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鸡羊乎 发表于 2005-4-6 20:59:00

一个大学教师之死:教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一个大学教师之死:教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http://news.qq.com 2005年04月05日07:16 人民网-江南时报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刘丹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很重很重……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然而有人指出,在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高校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科研而轻教学。不久前,广西一位25岁的年轻教师仅因“学术成果丰硕”就被破格评为教授,其教龄竟未满一年。而晏才宏这样的老师,书教得再好,科研不行,评职称也没有希望。


  在偏重科研的指挥棒下,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下降。而他们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讲台上难觅名教授身影,这在大学里已不是个别现象。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一个学生在BBS上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在大学里,一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只看课时数,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勉强走上讲台,不认真备课,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是如何以最少时间“完事”。


  晏才宏的表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学生们清楚记得他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


  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他是不是陷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
  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谁能理解晏才宏?


  “在门口见到一位吞云吐雾的先生,身材不太高,略微有些发福,一副大眼镜,乱乱的头发。”这是一个学生对晏才宏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晏才宏的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里,看到店主读初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下来帮孩子讲解,临走还留下联系方式。后来孩子果然找上门,晏才宏为她一补就是两年。他在一个知青子弟学校为学生补习,一补又是7年……诸如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取。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在空中划着电路图。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


  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教学的得意,经常眉飞色舞地对妻子、朋友讲他上了一堂如何精彩的课。他爱吃肉,时常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江南时报》 (2005年04月05日 第二十二版)

蓝色眼睛 发表于 2005-4-6 21:13:00

一个大学教师之死:教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仔细拜读,为之动容。有的条条杠杠真该改改了,有的人很会写所谓论文,但是会写就会教吗?我们不否认“科研促教学”之说,但是两者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还真得好好研究一下呢。

fairy98157 发表于 2005-4-7 10:03:00

现在大多数人都在为适应这个社会而改变,缺乏改革的精神,到底是一种聪明么?答案是未知数。保持自己的风格不伤害他人,不影响国家利益的人应该都到尊重,而不是让有些人评价为“钻牛角尖”,任何人无权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作出评价。

eyes 发表于 2005-4-8 17:36:00

深有同感,学校里被评到优秀教师的难道都是名副其实地好老师吗?

夏日香气 发表于 2009-5-3 22:24:28

条条框框

3839 发表于 2009-8-16 16:20:18

晏才宏遗事补记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李柯勇、刘丹

新华社上海4月6日电 “新华视点”4日报道了上海交通大学已故讲师晏才宏的事迹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里补充记者听到的晏才宏的一些故事,也许对人们全面了解这个人物有所帮助。

  他的课与众不同

  他去世后,上海交大学生在BBS上对他的教学水平给予
了高度评价,除了从不带教材外,他上课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有学生回忆第一次听他讲课的情景:“如何的精彩绝伦就不多说了,反正是在这之前,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学不大懂,但是经过那两个小时的讲解,茅塞顿开,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东西。他的讲解条理极度清晰,随便徒手画的电路图,导线像用过尺子一样的笔直。”

  他解题思路不拘一格,某堂课上的一道例题,他竟接连给出了20种解法,让学生从中领悟不同的思维方法。

  多数老师要求学生安静听讲,他却鼓励学生课上讨论,有不懂的随时提问,他有问必答,甚至会和学生展开学术争论。他常让学生上台讲题,如果讲得好,他带头鼓掌;即使讲错了,他也总能指出其中的闪光点,重树学生的自信。

  他从不做好好先生,因对考试不过关者绝不通融而被称为“关公”,他的考试却与众不同,从不深究细枝末节,崇尚对知识的理解。如果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正确,即使计算结果错了,他都会照样给分,颇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之风。

  他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他15年前教过的一名学生说,即便以后再不接触电路领域,从晏老师那里学到的思维方法都会使人受益终生。

  为了讲课,可以忽略死亡

  在妻子看来,晏才宏其实是个很胆小的人,走在小区里,碰见一条小狗也吓得紧紧抓住妻子的胳膊。这样一个人,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豁达和坦然。

  去年10月8日,得知他的病情,一位多年好友焦急地赶到他家探望。晏才宏正坐在沙发上,说:“查出来了,肺癌晚期。”说完这句话,没经任何过渡,就开始对朋友描述他刚上完一堂多么精彩的课,神情很是自得。朋友难以理解,人到了这种时候怎么还能那样平静和乐观。

  假期钓鱼是他一大爱好。他对朋友说:“钓鱼站上8个小时,被风吹一吹,太阳晒一晒,回去睡一觉,明天连上8堂课也稳稳当当,声音嘹亮。”

  有一次一个学生请他到江苏去钓鱼,他叫上一位朋友同去,还带了一套教材。到了地方,他让朋友去鱼塘察看鱼情,等朋友回来,他已经对着教材开始给那位学生补习了,而且一补就是两天,鱼一条也没钓到,朋友就那么干陪了他两天,哭笑不得。

  晏才宏对生活要求简单,衣不过百元,饭有肉即可,却从不掩饰对自己教学的得意。有一次,他一进家门就笑着向妻子竖起大拇指,并不说话。妻子问了两遍,他才兴奋地说:“今天我们学校一位水平很高的专家,突然袭击来听我课,课后他就这样夸我:‘老晏,大将风度!’”

  传奇和幽默

  在学生和朋友眼中,晏才宏才艺超群,书法风格俊秀,爱作古体诗,歌唱得也好。下班回家,对着电视唱卡拉OK是他喜爱的放松方式。时日一久,妻子女儿一见他拿话筒就用手堵耳朵,他却把阳台窗户打开,放声唱上几首以后,就探头问楼下过往的熟人:“我唱得怎么样?”人家竖起大拇指,他也作个“OK”的手势。

  上世纪六十年代,晏才宏和140多名上海知青到黑龙江农场插队。他的老朋友回忆说,在那群人里,晏才宏的学识无人能及,大家学习文化课,都是他辅导的。他带的一箱书,在当年简陋的条件下成了农场的“图书馆”。他曾扬言:“随便拿一道欧几里得几何题来,我5分钟之内解不出就不算解出。”其他人不服气,不时找题去难为他,却从未得逞。

  只有一道题,晏才宏苦想了7年都找不到答案。后来去哈尔滨开会时遇见一位下放专家,他立即向人家求教,专家思考了数天后告诉他,此题无解。他恍然大悟,立即对这位专家礼敬有加。

  全国恢复高考后,1978年,晏才宏在黑龙江全省20万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高分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而大学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本科4年中,他所有功课成绩都是A,学科竞赛屡拿第一。有一次电动力学百分考试,全班只有他一个学生及格,而他的成绩竟高达97分。当时的老师赞叹:十几年都没遇到这样的学生了。

  而今,他昔日的朋友、同学身居高位者比比皆是,很多人早已是教授、博导,而他至死还只是个讲师。但是,没有人听到他对自己的清贫无闻有过抱怨。

  有一次他和朋友出去钓鱼,在车上,大家都抱怨穷,他却突然大声说:“钱我有的是!”大家惊愕之际,他笑着补充了一句:“这回钓鱼的钱我有的是。”满车哗然。诸如此类的幽默常令他的学生、同事和亲友忍俊不禁。

nokia1600 发表于 2009-8-22 16:04:17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nokia1600 发表于 2009-8-23 11:24:33

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

jyq31 发表于 2009-12-5 10:53:07

看了讲师晏才宏的事迹,我觉得我们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晏才宏才是真正的教师!

水上书 发表于 2009-12-7 12:59:37

深有同感,学校里被评到优秀教师的难道都是名副其实地好老师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大学教师之死:教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