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wendy 发表于 2012-9-2 11:54:11

让我们和假交流say goodbye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交流没有落实语言目标,交流中语言缺乏真实性的几种现象,以及如何达到真实交流的目的,做到有效交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字:交流 有效 小学英语 非真实 真实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众所周知,交流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交流也是小学英语课堂中贯穿始终的灵魂。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内开展的交流学习都是有效的。
现象分析:
一、矫揉造作,交流远离生活交际。
现象1:本课新授的是问答时间的 What’s the time? It’s… 在经过几次巩固操练后,笔者希望学生能利用本课所学,完成一个任务——打电话问问同学现在几点了。于是作了如下设计:(拿起电话)
A:87362625. Hello. xxx
B: Hello. xxx
A: What’s the time?
B: It’s…
试问在真实生活中谁对拿起电话拨一串号码问问时间呢?
分析:在小学英语的操练中分为机械操练和意义操练两种,机械操练是为了使学生能熟练地朗读,意义操练则是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下模拟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从而使语言为生活服务。但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意义操练其实也是假交际,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类似的交际现象。比如案例1:从表面看,这一环节不仅把本课所学的知识整合到一起,而且通过打电话的形式,避免了机械操练的枯燥。学生通过电话问同学时间,即使用了本课所学,又复习了数字,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但是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种交流不符合生活常理。如今的电话机、手机几乎每一个都有显示时间的功能,想要知道时间,又何必通过打电话这么复杂的举动呢。并且四年级的小朋友尚未学习电话交际用语,如何保证电话两头的人就是彼此要找的人呢?学生还以为电话用语就该如此说呢。
二、心口不一,交流违背所见实情。
现象2:这是一节公开课,有一位老师教It’s nice! How nice!这样表示赞美的感叹句。设计如下:
A: Look at my pencil/rubber/jacket….
B: It’s nice!/How nice!
只见学生show 出来的物品大多是乱七八糟。有些铅笔只剩下一寸长,有些橡皮是脏兮兮的只剩指甲大小了,外套更是沾满了污垢。面对这些物品,师生还是一个劲地说It’s nice!/How nice! 听课者惊讶不已。
分析:《新课标》一再强调情景教学法要以情景的真实性为基本出发点。学生表达的东西应该是真实的思维和情感的反应,这样才有交流的意义。现象2中面对学生show 出来的这些东西,我想坐在后面的听课老师都不会与学生发出It’s nice!/How nice!同样的感慨。这样的交流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所面对的东西,有一种牵强附会、无中生有的味道。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这样的现象十分常见,比如在某节公开课上,老师在教like时,问一个男生:“What do you like ?”该学生看了看老师手里拿着dance 的图片,红着脸,喃喃低语:“I like dancing.”“哈哈哈……一个大男生居然喜欢跳舞……”班中另一个调皮的男生脱口而出,一阵哄堂大笑,男生尴尬至极。下课后很多学生都跑过去拿他开玩笑。该男生反驳道:“鬼才喜欢跳舞呢,我看到老师手里拿着dance 的图片,以为他要我用图片做回答啊。”接着他对大家作了个鬼脸,跑开了。因此我认为诸如此类的对话不是交流,学生所说的语言也不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只是一种机械的替换练习罢了,根本谈不上交际。这个dance男生的笑话就是“心口不一”现象的产物。
三、束手束脚,交流限制表达空间。
现象3: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6B 《Seasons》。 老师问一个学生:“你是否喜欢春天,为什么?”该学生说:“我喜欢,因为可以在春天放风筝。”师生作了示范后,老师让学生同桌操练。结果学生所说出的在春天所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且基本雷同。最后老师在屏幕上呈现了很多图片 catch a butterfly, plant trees, take off sweaters…学生恍然大悟,欲举手重说,却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分析:其实该老师的初衷是先不出示图片,怕呈现以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会照着图片上的例子说,但是最后取得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原因如下:学生利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毕竟有限;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就是同桌操练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些学习上的后进生,往往抱着浅尝辄止的心态,他们会依葫芦画瓢,照老师示范的模仿。
四、填鸭灌输,交流缺乏思维互动。
现象4:教music room这个词T: I can play the piano in the music room. Yes? Ss: Yes. 然后老师教 music room.这词,平铺直叙,这样的交流是只是单方面灌输,而不是互动。
分析:新课程改革要求践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变 “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
现象4中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思维,知识不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而获得,而是老师灌输的,如此怎能刺激学生的交流。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刺激——思维活动——反应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觉得我们英语老师要抓住每一个让学生多思维以达到交流目的的机会。
五、虚情假意,交流缺少真情实感。
现象5:老师让学生用do well in 造句,学生举起小手,轻轻说:“I do well in English.”可惜语调平淡,美中不足。
分析:我清晰地记得,在我校教师上的《母爱》这节语文课上,有一个学生想表达他对“妈妈”的爱,满怀深情地叫了一声:“妈妈!”顿时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这个天真可爱的学生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眼光,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话虽平淡,情却深沉。每次听语文课,我都会被母语与学生产生的那种情感和思维的碰撞的电流所折服。喜怒哀乐,有时仅仅利用你的耳朵便能体会。那么我想,同样是语言,我们英语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策略建议:
一、学以致用,交流要源于生活。
《英语课程标准》虽然说“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但是也“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
这是5A Halloween A部分的课文。该课文前半部分讨论的是举行万圣节派对所需的东西,后半部分讨论的是到商店怎么进行选购。由于此次课是在万圣节节前所教,因此在最后产出环节,笔者让学生围绕“举行一个万圣节派对,你将怎样讨论和选购物品”编对话。在模拟购物完毕以后,参加了party.在party上学生们唱着欢快的Happy Halloween,玩着bite apples等游戏,真正做到了“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现象1中的设计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符合真实的生活经验。由于教学已经进行到产出阶段,所以学生应该有能力利用What’s the time? It’s…这些句型“解决实际问题”。假如该老师能这样设计:利用各个地方具有不同时差的特性,课前提前渗透关于时差的知识,课上让学生算一算上海、东京、西藏现在分别是几点,现在分别又是该干什么的时间了。这样做有几点好处:1,将所要巩固的句型有机联系在一起,符合真实的生活交际。活动不是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2,将英语、数学和地理三门学科融合在一起。学生要用英语表达,要用地理知识思考,还要用数学来算,可谓“一石三鸟”。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设计环节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时,应该让语言的交际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要源于生活。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交际平台,避免矫揉造作,体现“学以致用”的真谛。
二、表里如一,交流需基于现实。
《新课标》一再强调情景教学法要以情景的真实性为基本出发点。学生表达的东西应该是真实的思维和情感的反应,这样才有交流的意义。口语交际是一个生活化的过程,是思想与语言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的碰撞的过程。如果现象2中的老师能预先让学生准备好nice的物品,并且把别人not nice的同一类物品放在旁边作比较。再让学生指着自己的物品说Look at my pencil /rubber/jacket….那么语言与情景将会有机统一,交流就变成了真实交流。Dance男生的老师如果手里不拿着图片,而是引导他说他真实的想法,那么将避免他被其他学生嘲笑,保护他的自尊。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不可能做到绝对真实,相应的机械操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交流有效,尽量使所言基于所想,所想基于所闻。比如:在教There be 句型时,老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卧室等,然后用该句型来描述你所看到的东西。学生所要表达就是他们所看到的,真实有效,表里如一。
三、融会贯通,交流可跨越时空。
一堂英语课只有40分钟,但是如何使这40分钟产生最大的效率,值得我们探讨。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上往往受老师示范,板书,图片的限制,表达空间跨越不了时空。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让老师作最少的示范从而令学生融会贯通作最多的产出呢?请先看这个案例:
在复习进行时的时候,笔者一开始这样设计:
T: What is your father doing now?
S: He is reading a newspaper, I think.
然后让学生同桌操练,问问对方:当你在学校的时候,你的家人可能在做什么。结果学生大部分只会按照老师所示范的句型交流,表达空间大受限制。
后来笔者为了让学生拓宽主语和单复数的运用,作了这样的改动
T: What is your father doing now?
S: He is…
T: What are your grandparents doing now?
S: They are…
并且板书上的人称也增加了不同的类别,学生的反馈果然振奋人心。
其实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这些限制学生的东西来使学生的交流跨越时空。
(一)板书:如上面的案例,由于板书增加了不同的类别,学生触类旁通。
(二)图片:在《Seasons》中,假如老师能先呈现图片,学生的交流必定绽放出
春天般美丽的花朵。
(三)提问:老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经常反问学生Anything else?将大大
跨越学生交流的时空感。
四、引导发散,交流要促进思维。
小学英语课堂不可能像数学一样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我们老师也不可以摈弃引导、发散、促进学生思维的理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去积极思考和创造,力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法,联想法,看图说话法,游戏法,情景创设法,直观教学,悬念设置等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都是值得推广的。下面我选取2个办法来处理现象4中的问题。
(一)直观教学。如果在上面的现象中,老师能播放一群学生在音乐教室上课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猜:Where ? 让学生说出music room。这样思维的主动权就还给了学生,这样的交流才是真实的。学生通过所观察到的与生活经历的相比较,预习过的小朋友肯定马上说出music room,没有预习过的小朋友也急切想知道音乐教室这个词怎么说。
(二)悬念教学。老师说昨天听到一首优美的曲子,让学生猜在哪里听到的。学生可能会猜很多地方,直到猜到music room为止。由于带着疑问,学生必定兴致高昂,积极地开动小脑子思索。但是他们学过的和这个悬念有关的词汇也不是很多,所以不必担心学生猜不出来而灰心丧气。
这两个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这样的交流才是真实的。
五、真情实意,交流该充满感情。
李阳疯狂英语那种狂热的朗读英语的方式总是能让人浑身充满力量。比如现象5中的学生,就完全可以拍着胸膛自信地把这句话表达出来。老师可以先示范,然后引导该学生这样做,当他做得好时,大大表扬,那么其他学生也会跟上的。我们小学英语能强烈表达你的情感的语句虽然不是很多,可以说寥寥无几,但正是因为如此,学生觉得该语言没有母语和他们产生的情感共鸣强烈。在这个层面上母语便吸引了他们的兴趣。为了能把他们的兴趣从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这种用感情去体会英语的意识
小学英语课堂迫切地需要真实有效的交流。很多学生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英语,课堂是他们唯一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平台,我们老师有义务和责任给他们提供和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流环境。让真实的交流犹如涓涓溪流,滋润师生的心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我们和假交流say 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