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
长乐先生:我祖籍山东,出生在上海,后来到了北京。小时候妈妈给我起了一个小名,叫“老闷儿”。什么意思?就是我话少。我出生在十一月份,天蝎座,有人说,冬天生的孩子都比较闷。但是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我的性格基本形成是当兵之后。1970年,我十九岁,加入了四十集团军野战军工兵连。十年的基层连队的从军经历,见识了很多生死场面,彻底改变了我的性格。
1975年,我二十四岁,是工兵连的排长。当年,营口大地震废墟残垣的场面让我第一次面对天崩地裂生与死的考验。我意识到我这个官衔就是责任,在救灾中不是要保一个人,而是要保一片人。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以工兵连指导员的身份再次参加抢险。7月28日地震发生,我们7月29日开拔,是第一批进入唐山的部队。当时天气非常热,赶到抢救现场我们才发现身边全部都是开始腐烂的尸体,我带领士兵拼命清理,吃饭、睡觉都是在尸体堆的旁边。
生命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坚强,在让人晕眩的酷热中,年轻的士兵们吃着变质的食物,呼吸着恶劣的空气,基本喝不上水,但是大家都在拼命。当时,我有一个体会,我们为生命尊严做得越多,我们的人格就越完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崇高感,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周围的人。
撤退的时候是10月21日,历时将近三个月时间的抢险啊,把世上该吃的苦都吃得差不多了。回来之后,我妈说我:“闷儿瘦得厉害,两手十个手指头的指甲都磨掉了一半,指头肚上全部结痂。”
我还有一个绝活,水性好,潜泳憋气的时间很长,擅长救落水的人。我都记不清自己从水里捞出多少人了。因为救人太多,我在部队里小有名气,需要捞人的时候,部队会开车从很远的地方紧急把我接过去下水救人。
现在看来,这些经历跟我目前干的行当距离十分遥远,全是力气活、拼命的活。但是我觉得,这些经历对塑造人的性格,对于培养男人的坚毅有很大帮助。我特别喜欢“百折不挠”这个词,无论什么事情,能做到百折不挠,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另外,因为看多了生与死,我的价值观变成了“宁愿人人负我,我绝不负人人”。
星云大师:正所谓“不负如来不负卿”,人这一生,若曾经历生死边缘、有过死里逃生的经验,往往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常有人问我对生死的看法,我用这一生九死一生的经历体验到:生,未必可喜;死,亦未必可悲。
我八岁那年的春节前夕,独自在冰河上散步,忽然看到不远处有一枚雪白的鸭蛋,心想把它捡起来,再走向前一看,原来只不过是冰块即将破碎的白印而已。正想转身离开时,一只脚已经踏入融冰,刹那间,整个人就掉进了冰窟,怎么奋力也爬不上来。这时,我全身冰冷,一想这下应该是没救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竟然像游魂似的,在寒风中站在家门口敲门,哥哥应声开门,问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这才发觉自己全身都结满了冰块,至于是如何从冰窟中上来的,却想不起来了。家人一再追问,才忆起在朦胧中似乎有一位老婆婆送我回到家。
1981年间,我的背疼,台北荣民总医院的医师看了我的X光片,告诉我说:只剩下两个月的寿命了!并且一再叮嘱:务必在几日内再来复检。我因南北奔波弘法,一忙起来,也忘了这事情。一年后,医生再看到我时,大吃一惊,思索良久,才开口问我:以前背部是否曾经受伤?我左思右想,才记起数年前在台风天巡视灾情时,曾经从高处摔落地面,当时也是因法务缠身,而无空就医,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大家这才恍然大悟:X光片上的黑点原来正是体内久积未散的淤血啊!
因此,人生当放下执着,随缘放旷,自能超越生死之外。所谓:平常心是道。生死循环本是天地运转的常道,人死了只不过是换了一副躯壳罢了,人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不负此生,不负他人!
长乐先生:不负他人说通俗点就是讲义气。何谓“义”?
儒家说:“义者,宜也。”“宜”是切肉的意思,合理的分配就是“义”。孔子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到利益,首先要想到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取。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义。
汉代的董仲舒认为,人天生就有好义和欲利两种心理。因为义和利都是人们需要的。义可以养心,利可以养身。我个人觉得,心比身重要,“义”比“利”重要。
勿以小怨忘人大义,勿以小恶弃人大恩。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与人。
星云大师:我这个人,不太倡导与人搞关系,和朋友之间都是君子之交。当然有很多信徒对我特别地尊重、护持,也有一些朋友和我是从小到老几十年的交情,很少有中途就绝交的。这是因为没有利害冲突,比方说,我不跟人家借贷,人家也不向我借贷,因为我没有钱。朋友之间,我认为最好不要搞金钱来往,不要有太多利害得失,注重道义的来往,好朋友的关系也就能维持下来了。
义,是礼义廉耻的纲目之一,所以孔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人宁可为义而死,也不能无义而生,国家民族,乃至社会个人,都需要气节。气节可以贯穿山河,可以光辉日月,气节才是吾人生命的秩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