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让家长“被家访”
我不想让家长“被家访” 现在我们打开网络会经常看到某些人、某些群体“被代表” 、“被和谐”、“被小康”、“被自愿”、“被捐款”、 “被开心”、“被增长” 、“被幸福”、“被就业”、 “被有房”……等等,“被XX”真可谓层出不穷,其实自己也曾“被代表”、 “被自愿” 、“被增长”、“被幸福”。说真话,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因此,有好多事自己不想强加于人。古人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现在的造假之风强劲,大有从上到下、势不可挡,搞的自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有时不造假倒显得你不识时务,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甚至还有可能让自己的领导“龙颜不悦”。话说现在流行“家访”。家访好,家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形式,通过家访,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到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在校是否一致,了解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看法、建议、意见,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总之,家访在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现如今我看这事好像成了政治任务,也好像是在搞一场运动,为什么这么说,君不见“万名教师访万家”、“访民意解民忧寻良谋促发展”的标语很到位?当今形势下为什么要家访?有人说这个“你懂的”……其实好多老师都有意无意的在做这项工作,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电话沟通、QQ聊天、校讯通等等,但在很大程度上和上级的要求还相差许多,比如没有形成文字、没有档案记录、没有保存资料……一句话,没有让人看的见的东西。要是领导想了解你的家访情况你可怎么说呢,所以你得有“真货”,你得有“证据”,好像访与不访是一回事,有了这些东西心里就有底、就什么也不怕、就是完成任务了!要不为什么上午开个会,下午就让所有老师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家访记录?这个家访记录还得像真的一样,什么笔迹呀、时间呀、家访教师呀、被家访的学生呀,不能写对教育局有意见呀,指定谁写什么、谁不能写什么呀等等等等吧,真是比真的还要真,总之,不能让别人看出咱这是假的,当这么多年老师这点事还不能搞定?!这样的家访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的家访记录谁有用?这样的家访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走向反面。镜头一:课任老师找来一名学生,将家访记录单交给学生,面授机宜、如此这般,回家后让家长把该填的填好下午拿来,上交学校。镜头二:班主任找来一批学生,每人发一张家访记录单,也是面授机宜、如此这般,回家后让家长把该填的填好下午拿来,上交学校。工作效率之高让人佩服,工作方法之灵活让人开眼。……学生怎么想这事?家长怎么看这事?这个活动会对学生和家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向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时,自己是否还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底气十足?我们今后还怎么教育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说不知道,但为什么我们还总是在自欺欺人?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有时候我们总是抱怨社会这个不好、那个不满意,这个社会确实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去工作的呀,我们虽无力改变社会的大气候,但我们应该为社会的进步、为社会的文明、为社会的风清气正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应该无愧于自己的工作。家访工作确实很有必要。镜头三:前几天(5月9日),周三下午放学时,我在校门口值班,刚到门口学生还不多,外面有几个家长在等着接孩子,此时对面走来一大约40岁男子,冲着我和门卫张口就吼:你们学校真他妈操蛋,孩子快要考计算机了你们也不让练,你看人家XX学校,怎么人家学校让孩子们练呀。我说:你可能不知道,咱学校也让孩子们练呢,不信你可以回家问一问孩子。微机室里到现在孩子们还在练呢。过两天就要考试了,这段时间咱学校的微机室从早到晚都没闲着,要不你去咱学校微机室看看?他说:是吗?人家XX学校还让孩子们回家去练呢,每天有两个孩子到俺家找俺小子练,怎么你们不安排回家练呀?我告诉他:要是家里有条件的话咱也提倡孩子回家后再练,课上老师早就和孩子们说过,谁要是回家能练的话可以用U盘把内容拷走,好多孩子都拷走了,你家孩子没拷吗?这时他说话的语气缓和了好多:啊!网上有,网上有,我们也找到了。片刻他又说:人家XX学校还发了资料让背呢。这时放学的学生们已经陆续来到学校门口,我对他说:你可以随便找个初二的学生打听一下,咱们学校为方便孩子们学习也发了同样的资料,人手一册,是不是孩子没让你看呀。是吗?是的,不会有假!啊,你忙,我那边等孩子去。好的,你慢走。我当时就想,这学生和家长真是什么情况的都有,家访还是有必要的,让我们抽出些时间,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要是不访也就罢了,我们千万不能和孩子一起玩造假。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现转载如下:“被宣誓”这样的场面或新闻我们可能不会陌生――某学校上千学生为某种承诺而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告别电子游戏”或 “决不考试作弊”等等。有时候类似的宣誓活动不是出现在某一个学校的操场而是在城市广场,上万名学生宛如参加阅兵式矗立在广场,场面极为宏大。而且,无论在学校操场还是在城市广场,这样的宣誓有时还伴随着签名,百米长的白色条幅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孩子们的名字……当晚的电视新闻或第二天的报纸头条往往便是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报道。
据说这是德育改革的“新举措”,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不是吗?让学生庄严地举起右手大声地说出庄严的话,然后再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起过去由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灌输大道理,不是要“进步”得多吗?于是,到了期末或年底,这样的活动往往会作为“成果”在总结里被大肆渲染一番。
但是,组织者是否在这样的宣誓活动之后搞一个实事求是的跟踪调查,看究竟有多少学生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就以“告别电子游戏”而言,那些痴迷电子游戏的学生果真因为参加了宣誓和签名就真的不再迷恋电子游戏了吗?
没有人会搞这样的调查的,因为组织者的目的达到了,他们要的就是千人宣誓的壮观场面和万人签字的轰动效应,追求的就是这种德育形式本身!至于效果如何,是无关紧要的。很难说组织者是有意搞虚假德育,他们不过是沿袭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传统”而已;但这的的确确是标准的虚假德育――因为这种活动只有形式而没有效果!
哦,不对,其实是有“效果”的,这就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庄严地说谎――他们之所以要宣誓,本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举起的右手;同样,他们之所以要签名,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按老师的统一安排在白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他们不过是老师意志的执行者而已,如同一个木偶,老师如何拉线,他们就如何动作。
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问:究竟是谁在宣誓?
令人忧虑的是,如果仅仅是麻木地动动手还好些,问题是学生们在这煞有介事的表演中,不但学会了而且习惯了说别人希望自己的说的话、做别人希望自己做的事,而且还要装出特别真诚的样子!
这不是陶行知当年所痛斥的“假教育”吗?双重人格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废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如此教育,真是可怕!
教育需要活动,需要感染,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生活的体验……但这一切都必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宣誓也好,签名也好,应该是学生真正达到某种认识后的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举起的右手和写下的名字才能为他们心灵的见证,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收到了实效。否则,为了让学生树立某种崇高的思想,而动员组织他们说出老师规定的话,这和过去的灌输式教育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对心灵的粗暴侵犯。 用句现在比较时尚的表述,这叫“被宣誓” 教育需要活动,需要感染,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生活的体验…… 我不想让家长“被家访”
恩恩~~~ 我不想让家长“被家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