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 发表于 2006-10-25 19:01:56

网络时代的教育趋向

网络时代的教育趋向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吴晓蓉

  “在教育领域中,可以这么说,一种类型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其现实的需要与感性的基础,实践活动的分化、深入,导致了种种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对教育实践本身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化。”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但何以在实践飞跃发展之时,理论研究却踌躇不前?
  在传统教育术语、官方政策和公众话语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范畴,‘电脑’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②但是,随着传播与电脑的合二为一,导致这些独立范畴界限的日益消失,网络则成为结合的必然产物。网络的异军突起与广泛运用,导致人们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等的更新与变革。特别是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爆炸性渗入和迅速蔓延,对现存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模式、课程内容、教师职能和学生学习等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的出现,挑战着整个教育系统;网络教育亦将导致21世纪的教育革命。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正在或即将成为现实。面对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必须打破传统理论的羁绊,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课程内容和教师发展等角度,作好全方位变革的思想准备。教育理论研究如何突破传统研究的樊篱,主动迎对来自网络教育时代的挑战,将是本文论证的重点所在。
  网络的诞生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利用,全方位影响着教育实践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本文为分析之便,试图从全球一体化、虚拟化现实、数字化学习、远程教育、“电子儿童”等网络时代的明显特征出发,阐释其对课程内容、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教师职能和教育制度变革等构成的影响与冲击。
  1.全球一体化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信息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渗入直接导致课程变革。课程变革应照顾到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学科界限,加强各学科的兼容性、互补性,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知识的主观分割以及本末倒置的课程设置,将不利于通才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孤立的学科不能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轨迹。二是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崇尚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时代,人们反而怠慢和忽略了反映人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和主体性意识。当前,应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和谐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做人的意义,弘扬并维护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之日,在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清醒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让人生活更美好。因此,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学会与大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为自己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自我完善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从容应对一切的能力。三是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不管我们内心是否接受,全球一体化都在形成,技术越是盛行,就越应掌握我们在音乐、舞蹈、艺术、历史和语言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越是全球化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我们就越是做着合乎人性的事情;我们越是承认我们的特性,我们就越想紧紧依靠我们的语言,越想紧紧抓住我们的根和文化。”③中国如何保存自己的多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是课程研究的主题。
  2.虚拟化现实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的变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演变,由单纯依靠人力的钻术取火、刀耕火种、手工业作坊的社会,到依靠劳动密集型生产大量商品和工具的社会,再变为依靠知识密集型生产,利用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科技发展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转变,过去生产依靠体力劳动,是一种量的经济;现在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信息革命,是讲求速度和质量的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席卷又促成了技术革命和高精尖信息革命的结合。社会巨变、经济发展,需要熟悉新世纪语言、观念和机制的新型劳动力。在由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迅速形成的视听、声像和三维一体的网络,替代了传统的会议、集结和通讯。网络教育使传统教育中落后于时代的观念渐受挑战与淘汰,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观才能受到青睐并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给人的是三维空间、虚拟和虚拟化的现实。与人类所处的其他环境相比,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网络世界的特点,激发了一系列五花八门的角色扮演、欺诈、半真半假和夸大的游戏,视觉和听觉的缺失以及互联网的隐蔽性,造就这些内容的出现,同时使人们处于时空的隔离。”④虚拟性成为现代网络的最大特点,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仿真世界。学生利用网络进入仿真世界,该世界的广阔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及时性,给个体以全方位刺激。个体容易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并距他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愈来愈远,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如:人际疏离、自以为是、想当然、充满幻觉以及内心孤僻等。以人为本,培养完善、全面发展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并注重个体价值的发挥,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应强调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乐趣并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随机、创造性的运用所学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发展自己的能力。网络教育之下的教育观念具体包括:教育目的观、教育本质观、教育功能观、教育价值观、师生观和人才观等。从教育目的来看,应试教育将被素质教育所替代;就师生关系而言,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数字化学习、网络教学为学生择其所好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也从原始的“粉笔十黑板”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凭借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个性的管理者和顾问,而非个别化学科的指导者。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学习、教师为学生传授最优化教学内容已成过去。在信息技术时代,学生所要的并非教师咀嚼、琢磨之后的知识。他们需要信息,需要从做中学,在操作中、实验中综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并发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人才观来看,现代人才不仅教育良好、训练有素,能实现不同职业的转换,而且能在生产线上直接做决定,也即要实现从知识型、保守型、专业型、地域型的人才,向管理型、创新型、通才型和国际型人才的转变。只有认识到人自身的发展——尤其是人精神的发展是无限的,才会真正认识到任何强调“用”的观点都只是教育一时有限的外显形式而已。
3.“数字化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网络运用于现代教学,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2000年6月,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总裁论坛召开了以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会议提出:“建立21世纪最佳教育环境的关键,是通过课程将技术、连通性、内容和人力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这种整合的方式就是数字化学习。”⑤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提供了数字化学习的基础结构以适应新学习的需要。数字化学习为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评估,以及通过信息的不断反馈,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提供了便利。当前,整个社会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人们不管身处工厂、车间、办公室还是家里,也不管是什么民族、肤色和年龄的人,都可以学习。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在网络时代都会发生全新改变。因特同生动有趣、灵活而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脑科学研究的日益精进,为网络时代提供了更好的迁移素材,也为人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提供了参照。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有7种不同智力,其中语言智力、逻辑和数学智力在传统教育中倍受青睐,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却受到冷落。网络时代的学习,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进步,而使人的7种智力都将得到尽可能的发展。网络时代,面对可随意获取、真实可信、服务及时和创造性极佳的信息,教师肩负的职责更加重要。传统教学手段运用视听设备、电视远程教学,无疑为教师多样和生动教学创造了条件,其局限是强调教师的主动性而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4.“电子儿童”对教师职能的影响
  校园网、教育网星罗棋布,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家长观念的更新正在造就一代又一代电脑儿童的成长。他们从出生之日起,已远不同于其长辈们,电视、计算机、DVD、电子游戏等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多数成年人搞不懂小孩是怎样从电脑中学习的,通常认为这诱人的游戏比电视还糟糕,孩子们会沉溺其中而变得焦躁不安。但是,许多电子游戏也教孩子们如何制定策略,培养其规划能力。家长既无法搞懂孩子为电子游戏着迷的原因,也无从明白自己的小孩何以对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如此倾心、如此精通,这也是许多教师的困惑所在。如何解决师生的水平差异、代际差异,是教育理念应着手研究的领域、网络的出现、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形式、课程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形成巨大冲击。这每个方面不可避免的都涉及到教师。在许多国家,能否在课堂中成功地部署和使用信息通讯技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高度动机和开拓精神的教师。这表明,教师在课程决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为教师仅仅是“教书匠”,只需执行拟订好的课程,只需管好自己和学生足矣的观念,都可谓目光之短浅。应重新认识教师职能,加强教师再教育。教师自己也应跟上时代节拍,更新概念,明白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使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教师依然在年轻人的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只是将不再作为讲台上的权威出现。教师应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职能:不仅是文化选择者、传播者和创造者,还是课程设计者,课程潜能意义的发现者、创造者以及行动研究者,并以这样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实施和教育改革中。
  5.远程教育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的新界定,现代文盲是不能识别现代符号信息和图表的人,不能运用计算机交流信息与管理的人。动态的文盲定义冲击着现代教育制度。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正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它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造虚拟的课堂环境,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跨越时空局限,进行及时或非及时的开放性教育。利用该形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造的主动性。学生既可以在教学中心的多媒体集中上课,统一学习;也可自己在家中或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单独点击学习。无须花费巨大资金和长途跋涉就能借助因特网,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感兴趣的学校或课程,也可随时或适时质疑,与教师讨论、交流,从而学有所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拿大政府曾拨出1370万加元建立远距离知识网;美国全球教室项目将把国内学生全部连接起来,用因特网做合作交流的媒体以及研究工具,而且还可以向教室传递附加的教学资料。⑥“世界电子图书馆”、“世界电子化学校”等也应运而生。在我国,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31所高校已获远程教育资格。远程教育,特别是远程高等教育,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将为更多意欲接受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人提供机会。远程教育的后起勃发,及其自身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赋予个体更多学习主动性以及操作方式的灵括性,这对传统教育形成巨大冲击。远程教育可以说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典范。学分制的实行,也会节约许多人的时间、精力,带来教育资源的节省。远程教育虽然有受教育条件、专业限制的局限,但其影响却有目共睹。
  基于现代市场机制、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发展带给教育体系的挑战,如何解决一个传统的饱受行政干预、观念老化、盲目无指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应成为网络时代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时代的教育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