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口面包都香甜
有人说,教师上课好比酒席上劝酒,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你不喝,我来喝。这种人不讲究艺术,找不到劝酒的切入点,结果总是自己“先干为敬”,而别人却无动于衷,象征性的舔一舔。有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挥汗如雨,累的要死好活,而学生却不为所动,对教学内容浅尝辄止。第二种是,你不喝,我来灌。这种人不是长辈,就是领导。他们常仗着地位或威信,霸王硬上弓,既不讲艺术,也不顾别人的情面。被劝的人被迫无奈,只有硬着头皮喝,长此以往,对酒就产生恐惧。同样,在课堂上,也有不少教师热衷于“填鸭式”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厌学。
第三种是,你来喝,我不喝。这属于最高境界。劝酒人善于煽情,因为被劝酒的人在大喜大悲之时往往会一饮而尽;劝酒人也善于诡辩,因为被劝酒的人在理屈词穷之际也会“一切尽在酒中”。聪明的老师也会巧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声情并茂地激发学生自己去找酒喝。
这个段子很有意思,道破了教学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聪明的教师会科学地偷懒,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最忙碌的人;优秀的教师会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甘心给学生打下手;明智的教师宁愿让学生“挨饿”,也不会像一个端着碗四处追着给孙子喂食的奶奶。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不少年轻父母,他们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不但挑食,而且还需要老人追着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这种坏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其实,每个孩子从两岁开始就有很强的自我服务意识,他们喜欢自己喂饭,自己穿衣……有时大人要帮忙,他们还会哭闹着以示抗议。
但是两三岁的儿童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动作协调能力相对较差,以致他们在给自己喂饭时常常会散了满桌、满地、满身,有些大人在一旁看不过眼,就抢过孩子的饭碗帮孩子喂,一次两次地剥夺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权力,慢慢地孩子就习惯了饭来张口的吃饭方式。
刚开始接触书本的时候,孩子也是充满好奇心,想自己动动手,学一学。但是老师就是放心不下,生怕孩子自学的知识不够全面,就越厨代庖,从而让孩子错失了“抢勺子给自己喂饭”的最佳时机。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给学生面包吃,还要使每一口面包吃起来都香甜。而只有劳动换来的面包,吃起来才是最香甜的。
这个比喻有点意思。 好好回味回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