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设生命课堂
摘要:“在情境中导入,在生活中认知,在探究中创新,在交流中互补,在反思中升华,在应用中提高”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已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我们的老师变了,变的更加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甚至能够“海纳百川”;我们的学生变了,变的敢于表达、善于交流、主动参与;我们的课堂变了,变得多了动感、多了欢笑、多了开放。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关键词: 生命课堂 大胆创新 个性发展
教学要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始终,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挖掘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合理地整合了教材,把教材静态的情境图变成了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教材提供的有些过于简单的内容充实,引导学生生动地活动,通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活跃学习气氛,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课标理念。
一、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会密切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教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教学应充分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教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再追求生硬枯燥的训练和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悟。
二、以活动的视觉处理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我们有时若不进行改变就很难达到优质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我在执教“左右”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单调,我在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支撑,把学生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举手、听口令中做动作,按指令摆文具、模拟上下楼走路等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了“左右”位置关系,理解了“左右”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稳扎稳教中把整节课教活了。
三、以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经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学生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意志的磨练都不能越俎代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拼摆、游戏、制作、交流探究中经历结论得出的过程比告诉学生结论更重要。在教学中应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提出可探究、研讨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等于大于小于”一课时,从“森林动物运动会”情境图中引导学生观察来了几名队员,多次组织学生通过摆玩具、探究“=、<、>”的学习内容。
四、以问题的形式和培养为抓手,鼓励大胆创新
大家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与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紧密联系。课堂上要把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自己设问、自己解答,比教师过细过碎地给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教学中可以提出“你观察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提一个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等具有方向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同时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教学“8.9的认识”中7.8.9大小比较时提出:“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图的个数?”“从3个数中任意选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这样的提问,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针对传统课堂忽视人和生命,人们有必要加以改变,让生命回归课堂,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也就是说,我们要 “找回失去的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着人性化的过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