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有效教学的翅膀
——浅议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倡导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可见,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小学开设互动教学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关键字】:互动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 意义 形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其提倡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课堂互动,众多研究证明,合作学习的课堂互动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
“课堂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使得两个主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互动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1.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来说,儿童时期既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又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方面都和成人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一时期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善于跟别人合作,交流。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学习活动设计有特殊的要求,互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适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2.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小学开设更有开展互动教学的必要性。首先,英语的语言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交往中才能习得。其次,由于年龄及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加强小学的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建设活泼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构建健康积极的课堂。互动式教学很好的实现了这些目标,让学生在玩中收获知识,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学英语课堂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兴趣,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互动教学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使课堂教学情景化、交际化,还要求教师尽可能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画、录音、录像、动作、手势、表情等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通过“玩、演、视、听、唱、画”等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感知、实践、体验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2.促进听说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标是交际,而交际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则表现为师生,生生乃至师生与环境的多维互动。在英语课堂上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对班上的学生用英语交流。为了使学生能普遍实现“实时双向言语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是促进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互动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或交互以及多个学生之间的言语互动是英语课堂学习中占主导地位的交互形式,这种互动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双向言语互动。因此,互动教学正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互动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际机会,调动他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育效率。
二、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形式
(一)小学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
1. 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能多信息、高密度的展示学习材料。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能快捷并高效地优化课堂结构。
(2)多媒体教学也是实现学生与学习内容互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课件的知识展示方式生动活泼,图、文、声、像并茂。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8时,其重点句型是“I have …”。如果按常规教学,逐一教学生词,而后操练句型,学生缺乏形象的体验,往往觉得无味。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采用“a guessing game”的形式,通过不断展示系列动感画面来组织教学。先展示男孩peter的卡通形象和句子I have a…(设计…为红色闪烁)。让学生猜一猜,peter有什么东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猜测中不知不觉地复习了已学的词汇。随着答案的否定,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越发想知道谜底。这时,屏幕上依次出现rabbit(兔子)、panda(熊猫)等图片和英文,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就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中达到良好的效果。以上的画面和文字都是每点击一次鼠标,出现一个内容,对学生装感官的刺激频率远高于传统教法。学生带着强烈的认知需求投入学习,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3)多媒体动画的运用还可以和好的创设情境,强化学习效果。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2 Part A部分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庆祝生日的画面——插着蜡烛的生日蛋糕,手捧礼物的小朋友,笑容满面的Sarah,配上生日歌曲,浓郁欢快的生日情景就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再引出相关的词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的操练。熟练之后再播放本课的VCD对话,调整音量,让学生为人物配音,学生全身心融入模拟的语言情景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语言的学习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计多种活动形式
在互动性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下活动是学生比较欢迎的形式:
(1)创设情境: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一种亲切和谐的氛围中运用英语知识,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语言情景之中。这种语言情景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子,而是要通过模仿创造出新的生活剧情。
(2)采用游戏方法,加强对课文和对话的理解。如在上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halloween中reading这一课时,让一些学生play a game called “trick or treat”,预先让学生带表演的道具,学生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有的学生带了爸爸妈妈的衣服,有的学生带了鲜花,有的学生带了假面具。然后游戏开始,学生们把这篇课文生动地表演出来。这种游戏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有趣,学生们在欢笑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3)采用实物卡片,趣味处理语法和句型。如:在英语中教一些名词的单、复数时,可带一些真正的面包、苹果、香蕉、钢笔、铅笔等进教室,然后指着实物进行问答。又如:在教“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结构时,我在卡片上写上几个词组,clean the classroom,open the door,sing an english song,draw some pictures等。让学生们随便拿一张,不要把卡片给其他同学看,把卡片上的词用动作表达出来。他们一边做动作,一边问:what am I doing?其他同学回答:you are cleaning the classroom/ opening the door…再叫其他同学问:what is he/ she doing?学生们回答:he/ she is cleaning the classroom/ opening the door…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清楚地掌握现在进行时。 3. 运用提问方式,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为了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在平时课堂提问时,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注意对策。对于那些内向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轻易开口回答问题,对他们常以鼓励为主。对于外向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轻率回答,我们可以对他们先予以肯定,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时要慎重。二是要注意安排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以模仿教材为主,并配以实物和图片进行。这时的问题一般较简单,易听易答,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我们要逐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小学英语课堂的生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导演,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上台表演。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内让学生进行知识点讨论,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上活动的一员。并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从而调剂学生大脑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然而生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是以小组互动学习呈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三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Free talk,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很重视这种机会。课余,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找Free talk的伙伴,找材料,编对话。慢慢地会发现学生交流的句型由短到长、由简到繁,内容也一次比一次丰富、精彩。而且可以让他们在talk时或戴上头饰或配上动作,惟妙惟肖,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可以说Free talk是学生旧知识得以巩固,新知识得以呈现的最佳舞台,是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大好机会。
小组互动学习不仅有利于课内,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内时间限制,学生来不及表演的遗憾,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课后有一个英语交际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展开如下活动如:唱歌、朗诵比赛、出英语手抄报、英语表演等。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运用互动学习能使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是进一步探究小学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注重这个互动过程,尽力把教学任务体现在学生的“自学”上,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罗文娟.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研究.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