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财仙子 发表于 2013-11-22 10:12:05

随笔

“万人嫌”成了“众人爱”
——我让“带角的小牛犊”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
金坛市殷雪梅小学   刘小燕   邮编:213200

【案例描述】
倪宇,男,13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离异,法院判决给父亲扶养,但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和爷爷一起生活,成绩很不理想。
倪宇在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调皮。自进入小学后,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喜欢讲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因此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更谈不上有一个知心朋友,人际关系较差,经常出现所谓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都处于中下水平。当老师批评他,同学反击他时,毫无不愉快的表现,反而感到高兴;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的欺侮同学,偶尔也有偷窃行为发生,如翻同学书包。有时还鼓动一些其它班级中品行较差的学生在社会上结帮打架。所有这一切行为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感觉到他的存在。上个周末晚上甚至一夜未归,爷爷到处找,老师和同学也到处寻找,直至第二天早上8点才见其回家,问他去哪里了,怎么也不肯讲,只说住同学家了。
怪异、有攻击性是关键的心理问题,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怪异、有攻击性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时代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离异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母双双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失去,所以做事努力,尽可能让别人高兴,害怕做错、说错,但由于大人的经常指责,使得他没有家庭幸福感,感受不到亲人的爱,对自己失去信心,感觉孤独,缺乏童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由此形成 怪异、有攻击性等人格特征。属自我成长问题而导致的心理困扰。

【案例分析】
对于倪宇所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我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1、父母的离异对他造成了伤害。2、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3、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4、同学对他的不友好、不信任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5、社会的负面影响。
我应当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要鼓励他倾诉,善于运用提问艺术。提问要避免用判断性的提问,如“别人批评你,是为你好,有什么错?”这样会使学生认为你是站在别人一边的,不能理解他。我还要避免用“为什么”提问,而要用“怎么”提问,引导学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出来。
经过再三的思考,我决定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改善环境,家校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倪宇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据我了解他爸爸很少回来,平常电话也很少,倪宇根本就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他非常缺乏爱!所以他想尽办法要引起别人的关注,以获得内心的需求。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首先,我同他的爸爸进行一次诚恳的电话谈心。通过谈话使他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引导,要求他的父亲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家长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还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埋怨儿子,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并没有遗弃他,还有许多人在关心他。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用辱骂、欧打的教育方式。
我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爷爷,让他明白不能一味地放纵孙子,要跟倪宇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使倪宇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说服他多用一些看看孙子,多点关心倪宇,尽到一个长辈的责任,不要因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
其次多进行校访,老师和家长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汇报在家的活动情况。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情感导入,内部转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需要爱,尤其是倪宇,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他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指责、辱骂,那只能强化他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倪宇的这种心境,我决心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首先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晨间谈话上大加表扬。春游活动时,同学们不愿跟他在一起,我就特意坐在他身边,和他聊天,还把自已带去的食物分给他吃,让他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亲。其次,我用自已的坦诚来换取他对我的信任。中午轮到我午睡值日,我就带上他一起吃饭,借吃饭之余跟他聊自己小时候做了错事受到老师批评和现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受到领导批评毫无保留地说给他听。好几次我发觉他的神态很惊讶,还说:“老师,你也有这么多的错”我知道他对我说这话时,已经完全取得了他的信任,于是他也非常诚实地对我说,他的恶作剧、脏话都是为了引起同学对他的关注,因为同学对他太不在意了。了解了他的这种心理,我就适时地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随后,我又对他说老师愿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庭。
三、榜样激励,正面引导
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我采取积极措施,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倪宇,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给倪宇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的效果是明显的,也是理想的。
四、同学配合,协同“作战”
由于倪宇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困难,他的心灵非常脆弱,他的自卑感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我努力改变和他在一起的小伙伴的思想品德行为,为倪宇尽量创造一个健康、理想的活动环境,设法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把倪宇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倪宇玩,和他说说话,这样倪宇的情绪慢慢趋于稳定,心情逐渐开朗起来,行为上也随之出现了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五、适时鼓励,激发内因
对于家庭作业不做的现象;我送给他一本漂亮的家校联系本,专门让他记录当天的作业,并及时鼓励他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偶而打电话询问他,让他知道我在关心他,我对他的期望很大。如果作业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问我,第二天及时反馈作业情况。
通过以上辅导措施,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1、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爸爸经常打电话给倪宇和他聊聊在学校的生活以及一天的收获,了解他的心情及思想动态。尽管工作很忙,但是一有机会他爸爸回家的次数比以前多了。我发现倪宇的笑容比以前多了!他爷爷经常来学校和我进行交谈,汇报他在家的表现。不再像以前那样溺爱了。
2、该生与班级师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常在日记本上向老师倾诉他的心声,学生也喜欢和他在一起玩,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帮助他人的事也时有出现。
3、作业都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学习成绩有所上升,由原来的中下转变为中上,班级组织的故事会,朗诵会积极参加,并获得同学们的好评,校运会上积极参加并获奖。
由于倪宇有了上述的改变,原先可谓是“万人嫌”的“差生”,逐渐变成了同学乃至家长的“众人爱”,由此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学生方式上的转变往往会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