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hun 发表于 2014-9-1 18:10:56

不妨玩玩科学小把戏

不妨玩玩科学小把戏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科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准确的预测,在《中华民族的出路与中国教育的出路》一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的第二条出路是“教人创造富的社会”,强调科学教育的目的在“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工业化的农业”,指出“科学是工业文明的母亲,我们要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必须注重有驾驭自然力量的科学。”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教育理论就像黑暗中的火把,为当时的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作出了光辉的典范。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不仅限于理论,而且更付诸了实践,他在当时就召集了晓庄师范的部分师生开展了“科学下嫁运动”,并主持编辑了《儿童科学丛书》,为科学教育奔走呼号,在实践中验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与我们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科学探究”的思想不谋而合,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先生对科学教育最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科学教育的方法,他指出:必须重视科学实验,玩科学小把戏,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这与我们现在科学课程改革中的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是如此惊人的一致!我认为,科学探究说到底就是学生在玩科学小把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就是学生在做中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玩科学的小把戏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法,在兴味盎然的小把戏中悟出的道理和规律比之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要强得多,学生也更喜欢前者。先生主持编写的“儿童科学丛书”前言中说道:科学的孩子必得动手去做,动脑去想,而不是静坐在那儿“诗云子曰”一样读书,我们提倡科学,就是要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这就是科学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啊!陶行知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向我们指出了科学教育正确的方向,而我们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一直在盲目地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让学生抱着书本在那里读啊、背啊,岂不是误人子弟,想想都要汗颜!无怪乎有那么多的高分低能,无怪乎我们的教育百年不出一个诺贝尔奖!     仔细想想先生的话,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科学课程改革,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任何教育上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真实是教育的生命,也是科学的生命。我们新时期的教师,要想清楚自己的使命,规划好自己的做法,才能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新世纪科学教师的任务。结合先生的科学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我想谈几点科学探究中的做法,即小把戏怎么玩才有意义,有兴味: 一、教师自身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应不断提高。     科学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普遍不高是个不争的现实,我们缺乏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会做的吸引学生的最常用的小实验,即“小把戏”。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我们要小孩子玩科学的把戏,先要自己将把戏玩给他们看!任小孩自由地去玩,不能加以禁止。由此看来,教师自身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是指导孩子们探究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弊端,需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一一加以克服,在科学教育中也是一样。突出的一点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考试这样考,教材这样编,老师也这样教。2000年以前的常识考试卷上,我记得常常有这一类的题目:鸦片战争爆发于(   )年,种子传播的方式有哪三种?等等诸如此类,学生在考试前拼命地背,那还得看考官大人出题的爱好了!教材的编排也是以知识性的内容为主,认识周围的世界,那就说说周围有哪些动物、植物,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特产,政区,认识世界,那就粗略地把世界上的几件大事罗列一下,最重要的当然是四大文明古国,那么叫我们教师怎么教呢?只能告诉学生说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教师的科学素养长期得不到提高,只在几堂可怜的公开课中设计那么几个实验,也是在课前操练了几遍才上的。虽然教师素养的提高并非短期内所能完成,但陶行知先生向我们指出了一条更加便捷的路径:您每天自己先玩一两个小把戏,玩成功了,再教孩子们一起来玩,一起来谈,一起来想。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必须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要求,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像先生所说: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 二、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多元化。     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就是错,现在的教师据说为了鼓励学生,干脆不管对错,还是答非所问,都予以肯定了!我思考再三,觉得这两种极端终究有失偏颇,还得视实际情况。一味地否定,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一味地肯定,则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鼓励性语言为主,正确的当然要肯定,不正确的也要婉转地提出并鼓励其继续探究,同时对不同的看法应予以珍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因为每一次科学上的发现都经历过真理与谬误的交战,在科学探究中更应如此。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科学把戏只要玩得成功,玩了一个便想玩第二个,并且说得头头是道便算满意。若能独出心裁干得与书不同,这孩子在将来便有发明创造的希望。先生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能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自圆其说、说得有根据便行,特别鼓励与众不同的求异思维,这的确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好办法。我要说的是,即便是小把戏,也就是科学探究失败了,也不要紧,也有它的教育价值的,可以从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艰辛,要想证明一个想法是不容易的,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借此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科学探究必须循序渐进,分层递进。     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的主题时也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应该循序渐进。陶行知先生也向我们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八九岁的孩子,可以教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十岁以上的高年级孩子,他们不以看书为满足,而是在实验上求真知。我们现行的科学课程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对八九岁的三年级儿童来说,重要的是学会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等,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尚在起步阶段,科学课应以有趣的、好玩的一面向他们展示,可以带领他们去捡些叶子,观察叶子的特点,可以一起去野外找找小动物的踪迹,学会一些最基本的仪器的用法,如放大镜、酒精灯、试管等;到他们年龄再稍大一点,才能让他们玩一些难度比较高的小把戏,玩起来不一定成功的小把戏,需要设计严密的操作步骤,如空气占据空间、孔明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有一些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并在研究后作好相应记录,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学生的探究,即小把戏从易玩到难,从感性认识玩到理性认识,从模糊的描述到科学严谨的描述,从轻易下结论到严密论证后的结论,这是一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必须耐心,不要操之过急,才能在循序渐进中把探究的目标分层递进,层层落实。 四、科学探究应充分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     每一所学校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都有特定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乡土风俗等丰富的教育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将目光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对这些资源未加足够的重视。我想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特别是在科学课的实践中,应改变这一局面。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该校的师生就自力更生成立了自然科学馆,学校周围的环境成了他们最好的课堂。他们种瓜豆菜,观察它们的发育生长。他们学会了识别从凤凰山到温泉一带几十里范围内的植物,且对他们加以研究,凤凰山上每棵大树都用木牌标明其类别、特性和用途;还对合川至草街子一带数十里范围的土壤进行研究,说明性质以及适宜栽种何种植物及蔬菜。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现在具备了比当时晓庄师范优越百倍的物质条件和设施,更应该努力在教学中挖掘这些土生土长、对学生耳濡目染的地方和校本资源。比如我们桐乡就有集饮用、药用、观赏于一身的杭白菊,有千百年劳动人民传承下来的种桑养蚕业,有丰厚文化底蕴和名人辈出的水乡古镇乌镇等等。我们尽管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吧,以“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的大教育观来实践我们的科学教育!尽管孩子们玩的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科学小把戏,是一些娃娃游戏的东西,但正是这些看似幼稚的科学探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应该把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作为我们教学实践的武库和土壤,不断从中吸取养料,来融入我们的科学课堂。     只要学生喜欢,只要能切实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玩玩又何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妨玩玩科学小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