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教材的某些语言知识体系的吐槽
本帖最后由 洛尘 于 2016-8-10 23:25 编辑江苏译林小学英语教材较之01版牛津教材的编写有很大进步, 当时要构建一个新的三至六的四年英语学习框架知识体系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站在现在这个角度看这套老教材确实有很多问题, 例如四五年级的编写衔接缺乏过渡, 文本内容过于基础缺乏趣味性, 部分词汇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如胶卷,手绢之类), 01年到2012年的社会,科技变化还是很大的, 所以里面的一些时尚元素还很缺乏, 由于当时的新课标还没有成熟, 编者在编写过程中考虑的因素比较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2012届开始的新教材就注重了很多元素, 例如涉及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的(king’s new clothes, mouse and lion),社会人文方面(then and now, protect the earth, Christmas) 生活习惯培养(healthy diet, a good habit)等,体现了理念的进步, 另外教科书的类似checkout time,tips这类体现自我学习策略方面的也做得很好, 每单元的CT会放一两句下一单元的新key structure也编排得很有特色, Culture time则更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不过还是要指出该教材的一个大问题:即语言知识点的问题。这个在考试大量考察语法知识点的背景下是不能回避的。1 有些内容趣味足矣,基础不够。一个key structure也即这个单元的重要语言结构如何编排是一个很大的学问,老教材比较重视基础,内容不够有趣味,但是反过来看只有先把基础学好了,才能有更灵活的思维能力。例如就There be句型看,老教材是设计了一个开放日的场景,整个对话内容的There be句子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整个对话而言是一个相当有效率但在趣味上稍欠缺的意群。A: This is our classroom. B:It’s big andbright. There’s a TV.A: Yes. Sometimes we watch TV in class. What’s in yourclassroom?B: There is a noticeboardand some bookcases.A: This is the Music room.B: There’s a piano near thewindow. There are some songbooks on the piano.A: There are lots of booksand some computers in the library. B: Let’s go and see.新教材是设计了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这个故事来承载学习there be句子的,但是由于文本侧重故事性的问题,所以让学生光感受文本(假设教师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力)是很难感受到there be句型的存在的,该句子在看似漫长的故事里其实仅仅出现了四处,由于故事气氛较重,“排比铺陈性”不够,所以会让人感受不深。不过新教材体现新理念,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起到在故事中感受的作用,第二课时可以聚焦性的再次学习,所以这也体现了时下英语学习的渐进性理念。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学生第一课时的任务是不是太重了?感受理解故事,同时要吃下这么多的词汇。有时候紧凑型,短小精悍型的对话未必就不好吧?在这点上我觉得类似四年级的许多对话编的还是可以的,如4上U3的贴纸对话,5上U2的A new student等。There be句子在老教材里编写了三个单元,而新教材仅仅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学陈述句,第二单元学一般疑问句和How many疑问句,但是编者是不是也要想想从一结构四式(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常规配套习惯而言,还应该有What’s in your classroom?There aren’t any book in my bookcase的Grammar位置。所以每次看到那个Grammar time我就在想是不是为了体现“减负”少加了些东西?2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预期不足这点我想说说我刚教完四年级的感受,整个四年级教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学生对人称代词加be动词这类常规be动词句型不是很好,比如四上U123都是行为动词like, have句子,然后U4是can句子,U5才刚出现了设计到某物在某地点的be动词句子,然后U6又不见了,变What would you like句子了,U78有涉及但是总体感觉有点乱,这点老教材有一课4BU1 a new student就很不错,而且老教材4BU1U2U3U4(U1 Who’s that man? U2 Who’s the boy withbig eyes? U3 Are they waiters? No, they are drivers刘涛参观机器人 U4 What are these?)都在涉及到be动词句子,有一定递进性,甚至一直可以让学生掌握到Is the man in the car your father’s friend?这样的长句子。有人说3BU8 we’re twins不是有涉及吗?但是我得说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是不能和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比的,而且3BU8学完后就是碰到一个暑假,没有一个巩固的单元。然后两个月过来后就是学习4上Do you like。。。? ——说得透彻点,教现在这个教材的老师肯定有一个体会,三年级学过的一些东西四年级不再滚动出现了,但是三年级的学习能力低啊,要求其实也低,举个最简单的例子,3上U2学 Are you Liu Tao? No, I’m not. I’m WangBing. 教材似乎默认学生就完全掌握了,但是事实上你去考一个四上的学生,问你是Miss Li吗?学生未必会。老教材在这点上还是挺好的。三年级有很多东西四年级继续滚动,当时的What’s this?没有掌握仅仅有语感没有关系,现在课本又出现了,你又见到了,可以抄写上升要求等。3 C板块还真该有老教材有一个版块我觉得还是挺好的,C版块是设计了一些对核心句子Key structure的机械训练,不知道为什么新教材没有了,仅仅是一个fun time。我强烈建议至少把每个单元的核心句子体现在书上。另外,四年级真的没有Grammar Time吗?myyour his her的呈现很乱可以理解,但是请归个类在书上某一单元,OK? 还有I amYou areHe isShe isIt is We areYou are They are这些不算是Grammar? Is this / that your….?呢?4 六年级的过去式内容编排有问题 新教材大概意思是,过去式的学习要循序渐进,先学肯定句,了解肯定句里的一般过去式语法特点,然后U2学不规则动词,U3学各类疑问句的表达, U4算是一个高度总结。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编排也许想法很好,但是很不切实际。(1) the King’s new clothes这种故事是让学生体会不了过去式的,如果要学生理解我觉得U4 then and now更合适,(2) The king’s new clothes通篇属于叙述性的故事没错,但是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文本的时候难道不要用过去式来问, What did the king do then? How did theKing feel? 你保证学生都听得懂吗?这不一样出现要理解过去式疑问句的需求吗?所以在我看来,似乎应该先学U3才对,前两者还是“小事”(3) 最为广大教师诟病的是,这个教材编写过去式内容竟然不分be动词过去式和行为动词过去式。这个也太高估学生智商了。老教材最早的版本是分了三个单元重点学习过去式,be动词,农场规则动词学习行为动词过去式,艺术节单元学习不规则动词过去式,非常清爽,便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很有层次。而现在的局面彻底的打乱了老师的节奏,要知道最终落实到考试有很多就是要掌握语法规则的,小学里可以说由于中文be动词很多缺位的关系(比如He’s in the classroom. They are busy.很多be动词是不翻译的)从一般现在时开始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分不清be动词句和行为动词句,_____ he busy?你必须说清楚busy不是动词,是形容词,学生才知道Is而不是Does. 更有甚者,编写文本的竟然在第二单元又来火上添油, 出现rain, rainy这样的知识点“Did it rain? // Was it rainy? 我可以说,没有一个老师教到这里是不发一通火的。另外be动词句子按照编者的意思似乎觉得很容易,似乎学生只要记住is,am变was, are变were很容易?其实be动词过去式也是有很多情景语言的。例如在新概念英语里有There was a big car race near our town in1995.这篇专门学be动词的文章,还有When were you in Shanghai?(你什么时候在上海) Where were you then?(你那个时候在哪里)这类句子,其实过去式的学习也是需要相当多的语料的输入才能更好的学完满的,学生如果有质量的学习到新知识不是那么简单的记记语法法则就行了的。5六下看不懂的两个单元 6BU2, U3是我非常困惑的两个单元,一个讲生活习惯,一个讲饮食,教完6A的老师突然拿到这两个单元内容会感觉莫名其妙,怎么文本内容这么简单,几乎就是几个生词的问题,从文本承载的文化看,似乎放到五下学习一般现在时更合适,至于那个early, late这样的副词,完全可以编写别的故事。先吐槽到这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