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3
(四)能够传达更为丰富真切的知识信息,扩大教师信息的发射量,增强学生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多种神经联系使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由于体态语的抽象程度比较低,往往较为形象,所以能更生动地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学实践证明,要扩大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以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其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适当的体态语,既可避免用汉语解释英语,使学生产生同步理解,使传授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又可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环境。具体表现为:
1、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在我们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在我们母语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婴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的聆听才到呀呀学语的阶段,如果没有熟练地“听”,那“说”就显得较困难,“十聋九哑”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训练儿童英语听力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运用体态语,效果将更加显著。例如:在教学I'm hungry.时,手摸肚子,做有气无力状;教学歌谣:Look at the flag!(手指一面旗)Is it our flag?(手指一下旗再两手放胸且作环抱状)It's not our flag.(摇头) What a pity!(耸耸肩,作无可奈何状)。通过体态语直观形象地解释,小学生对英语听力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英语教学都把口语教学作为重点,尤其是小学英语的教学。因此,在英语课上,不仅教师使用英语,同时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体态语。例如:在教授介绍和打招呼用语时,教师可以一边说“Hello, ”一边微笑地举起手向学生致意;当说到自己的名字时“I’m celine,”可以双手指向自己并把名字写黑板上;当说到“Nice to meet you.”时,教师走到每个学生之前,与他们握手;最后在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表演。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和哑巴英语的存在,而且也形成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口语练习,为他们在将来实际交流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
朗读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同时能将单词的发音、拼写及意义联系在一起,更为关键的是,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教师身体语言的使用也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升降调是英语中最基本的语调,教师在教授单词和句子(陈述句和疑问句)时就可训练学生对这两种基本语调的掌握。用手往上提表示声调,用手往下降表示将调,或以击掌的轻重程度来表示句子中该重读的词和弱读的词。这样,教师只要用手势指导,学生就能根据不同的语调发出正确的单词读音,区别出不同意义的句子。如以下面一首小诗为例:`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a`nother day. `Rain, `rain, go a`w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这是一首很简单的儿歌,每一句有四个重音,如果让学生自由朗读的话,节奏及连续不一定会掌握的好,但是,如果教师在每个重音处用击掌来控制学生朗读速度的话,从慢到快进行练习,不一会儿,这首小诗就能琅琅上口了,而且节奏及连音处理都较易习得。
四、运用体态语的注意点
(一)将体态语、全身动作反应法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首先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意识,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努力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解决好认识态度问题是教师自然地融全身(四)能够传达更为丰富真切的知识信息,扩大教师信息的发射量,增强学生有用信息的接受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多种神经联系使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由于体态语的抽象程度比较低,往往较为形象,所以能更生动地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教学实践证明,要扩大学生对教师发出的有用信息接受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以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其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适当的体态语,既可避免用汉语解释英语,使学生产生同步理解,使传授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又可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环境。具体表现为:
未完待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