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英语教学是啥样?
日本英语教学是啥样? 转自: http://group.tiexue.net/zgsl/post_3621503.html最近有关外语教学、考试的文章很是不少,我也凑热闹写了几篇。不过,仅仅关起门来论说我们的外语教学和考试还是不够的。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英语教学说不定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在介绍我们这个邻国英语教学情况之前,还是讲讲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吧。
十八年前,我作为一位体育记者去日本采访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住进饭店的第二天早上,我跟人民日报记者汪大昭去比赛场馆探路。我是学英
语的出身,汪大昭英语也不错,本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结果一出门就遇到了麻烦,我们碰到一个姑娘,用英语问火车站怎么走,对方无论如
何也听不懂,不光听不懂,也说不出来,正在我等“僵持”的时候,我灵机一动,用日语说了一遍“车站”,对方这才明白,用手一指——敢
情车站就在前面不远处。还有一次在我下榻的饭店一层大厅帮助一个同行给国内打电话,前台服务员就是听不懂英语,“长篇大论”听不懂,
改成一个一个单词,还好,对方勉强听明白了。后来我索性改用我掌握的一点日语来办事,否则要急死人的。
过去将近二十年了,情况是不是应该有所改观呢?我没有机会亲自去考察,却得到了一些间接的材料,那就是“日本时报”网站前不久刊登的
一篇文章,那是国际教养大学副校长格里高利·克拉克撰写的。看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们这个邻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情况,还能从中
找到我们自己的一些影子。下面便是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
传来一个好消息,日本的教育官僚终于认识到,尽管日本的初高中学生要学六年英语,但是很多日本人依然说不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可是还有
一个坏消息,教育部门在计划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所采取的方法却给我们造成了更多的问题。
诚然,如下一种举措没有错,那就是让小学提供两年或者两年以上、以简单对话、书写和唱歌为主的基础英语课程。然而称职的英语教师却屈
指可数,小学校已经“课”满为患。但在老师们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是一旦学生们升入中学,这种计划所获得的所有好处都会付诸东流。从生
活英语突然改学课堂英语,孩子们会不知所措。
教育部门的注意力集中于高中的英语教学。他们表示,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单词,还要求日本众多初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用英语授课
。然而,让日本学生听他们英语教师糟糕的口语和发音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吗?
教育部门计划让这些教师进修提高口语的课程,但是作为成年人,如果外语说得很糟糕,往往一辈子都是那个样子。无论如何,在治疗教师偏
向语法和以翻译为基础的教学顽疾方面还是作为甚少。
日本似乎没有认识到让年轻学生耗费六年时间听糟糕英语会造成怎样的伤害。有些人认为,如果世界能够容忍印度或者新加坡式英语,那么就
应该接受日本式英语。不过其他那些国家的英语很标准而且很流畅,听他们讲英语比听英国英语的口音难不了多少,有时候甚至更容易。
日本式英语简直是一个大杂烩,各种口音和语音交织在一起,讲起来还结结巴巴,很难听,也很难令人容忍。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时候讲日本
式英语的人感觉很难用正常速度讲英语,用英语进行正常的对话根本不可能。很多人将问题归咎于英语与日语之间所谓的差异——语法、词汇
、发音等等。
教育部门认为,把英语列入学校课程会取得相同的成果。但是问一问以英语为母语教日本人学英语的人,得到的回答却是不在于课程设置,而
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与韩国、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英语水平的高低对未来就业没那么重要,因而学习英语的动力不足。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英国类似,同样是岛屿隔绝与文化自满让英国学生因糟糕的法语而臭名昭著。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强制性的六年英语教育
只产生了对英语的所谓过敏症——过了考试关以后,下定决心不再多学,不仅如此,还强烈希望一旦考试通过就忘掉学会的所有英语。即便努
力学习英语的人,最终也是一个“残次品”。
日本应该对整个英语教育的基础进行反思。学语言不像学数学或者历史,仅仅靠积累事实和数据是不行的。说到语言,记忆在两个层次发挥作
用,一个是我们所说的有意识记忆,也就是掌握足够的语法、词汇等等,这样便可以翻译且将句子组合起来。但是,到了某个阶段,语言还要
进入无意识阶段,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需要强大的动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技巧——反复实践、实际会话、合适的听力材料等等。只有到了无意识
记忆层次,人们才能记住词汇,讲起语言来才能自然。对多数人日本人来说,英语学习依然停留在有意识记忆阶段,这样讲英语、听英语以及
记忆永远是很糟糕的。有一项研究显示,日本人通过自然方式学英语与在学校里让英语为母语的人教英语,其所用的大脑不是同一个部分。
很多人似乎认为,语言应该在小时候,也就是上大学之前学习。很多人花大半辈子学外语,对此颇有看法,我也不赞成这种意见。动力与材料
是关键。有了好教师与好材料,集中在动力充足的大学中学习比在日本初高中学习,其效果要好得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