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教育之梦》 主编:朱永新
《新教育之梦》——简要
在本书中,作者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些热门话题,采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理论结合实际,以饱满的热情、理性的思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理想的教育蓝图。内容包括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中的教师、学生、家长、校长等。
《新教育之梦》——书目
第一章 理想的德育
第二章 理想的智育
第三章 理想的体育
第四章 理想的美育
第五章 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第六章 理想的学校
第七章 理想的教师
第八章 理想的校长
第九章 理想的学生
第十章 理想的父母
《新教育之梦》——书评 追寻教育理想──评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
作者:李镇西
在一篇题为《重建教育理想》的文章中,我曾这样写道:
我们曾经经历了一个侈谈“理想”的时代。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季节,我们期望用“精神变物质”,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祖国·理想·人生”,人们真诚地写着“雷锋日记”,甚至渴望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好一举“解放”全人类。侈谈“理想”到了极致,假崇高、伪圣化便应运而生。最后,“理想”被抛弃。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耻谈理想的时代。对假崇高的消解,使人们开始“躲避崇高”;对伪圣化的厌恶,使人们开始拒绝理想。在有人光天化日下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时代,我们却羞于说“我有理想”。连中学生的作文,也透着玩世不恭的痞子味,新派教师名之曰“新概念作文”。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每一位教育者都在咬牙切齿地诅咒现在的教育,但每一位教育者(当然包括我在内)都在助纣为虐!
说实话,当初我写下这段文字时,内心充满了悲观,因为“分数至上”、“高考才是硬道理”!应试教育风雨如磐──这就是现实!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读到了我国著名教育学者、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市主管教育副市长朱永新先生的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坦率地讲,对作者所憧憬的"新教育之梦"何时才能变为现实,我不敢轻言乐观;但全书洋溢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澎湃激情,实在是感染了我,让我眼前有了些许阳光般的暖色。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为什么将他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写的序言取名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旗号下,我们的教育的确越来越“务实”因而越来越远离理想。固然,教育不能脱离当下社会,但这只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育的发展本身也促进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引领着社会的前进。过去我们谈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往往只看到“服务”功能,而忽略了“改造”功能。
古今中外,所有统治者、政治家以及一切立志改造社会的人,无不把教育作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有力工具。中国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的《礼记·大学》开篇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希望通过教育灌输政治理想,培养统治人才,最终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改造主义教育流派就宣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造社会以解决我们时代的文化危机。一些西方学者甚至鼓吹:教育可以改良政治,消除社会上不民主、不平等的现象。这当然只是一种空想。但教育对于社会的改造功能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以近代中国而论,从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呐喊到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宣言,无不体现出教育对于改造社会的理想期待。
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大胆地说:教育即理想!
朱永新先生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以下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第五,我心中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第六,我心中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第七,我心中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第八,我心中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
以上每一个方面,都是我们现在许多学校正在或即将进行的教育改革。朱先生的教育理想之梦,不是闭门造车的凭空幻想,而是对近年来一些教育者及学校成功的教改成果的总结提炼,并希望这些成功的教改扩大为更为普遍的现实。因此,他的教育理想不是虚幻的“想”,而是完全可以变成甚至已经变成行动的“做”。
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朱永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他对自己理想的表述,有人甚至觉得,作为一个教授、博导,应该关在书斋里“做学问”,写出更加“博大精深”的“学术经典”;还有人认为,朱永新对中国教育批判不够而抱有太多的幻想。其实,以朱永新的学术功底,他完全可以写出更“学术”的因而只能束之高阁的著作──他以前也写过这样的著作;但我认为,朱永新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他挣脱了经院式研究的藩篱,而让教育理论回归现实,亲近民间。他立志做一个教育改革的呼唤者和组织者,他以通俗的语言阐述着教育的真谛,以唤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志同道合者──尤其是广大一线的教师们携手奋进。他固然没有怒目金刚式的声色俱厉,但他的每一个“教育理想”无一不是针对现实教育的弊端而提出;他的《新教育之梦》以及他先前的《我的教育理想》,正引导着更多的人投入教育建设──而建设是更深刻、更彻底的批判!
这不但是《新教育之梦》对读者的意义之所在,也是朱永新对当今中国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