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完善对话手段,建构有效对话机制为楔入点,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每个小学英语教师都试图有所突破的关键。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1.课堂对话呈随意性
随意性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创设课堂对话,或为表示亲和而使用随意态度进行缺乏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堂对话。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复习环节。有的老师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提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则无须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样不但不能激活学生思维,反而会抑制学生思维,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且,对话内容的随意性,不能为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打下良好的伏笔。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过于深奥,学生则无法回答,课堂会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答形式呈单一性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
我曾遇到过一个外教。他疑惑地问我为什么他和学生打招呼,每个人的回答都是:Fine,thank you.And you?我这才意识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训练学生回答一些重复性的问题,每天必问,每课必问。久而久之,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提问,而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向老师提问来了解更多的英语句式。其实,How are you 的回答有很多种,如:“I’m fine .”“I’m well.”“ Not bad ,thank you .”“Not so good .thanks.”而且不是每次都需要用“And you” 来反问对方。
3.对话层面呈狭窄性
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的进度或是为了自己课堂教学的顺畅,提问常常局限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忽略不问。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允许的。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对话操作。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学生大面积参与,使教学全面展开。
4、对话缺乏生成性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很大程度只是体现了学生对于现学课文内容的运用和掌握,就课文内容而对话,纯粹一种模仿意义上的对话操练,而不是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联系先后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生成课堂精彩。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广泛应用,才会激发其更强的求知欲,使其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怀。英语学习从来不应该是唯本是读,只有把书本知识熟练掌握,并在其基础上,将其吸收消化,继而加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加以输出,那么语言才会是有生命的,才会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