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向“中国好声音”学点什么

汤丽仙 2012-11-5 18:46 [复制链接]
  “中国好声音”是关注度很高的一档娱乐选秀类节目。我向来不太关注娱乐节目,但偶尔看了几次“中国好声音”后却发现这档节目吸引人自有吸引人的理由。其中也有一些对我们的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启示一:除了声音,我们一无所知
  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在评价学员时,完全背对着演唱者,不但不知道演唱者姓甚名谁,更不论演唱者的外表、神情,只能凭现场的歌声做出判断。
  盲评至关重要。因为评选的是“中国好声音”,好声音只需要耳朵,其他的感官只能是摆设。为什么要背对学员?因为人毕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局限性。面对面的评价,无论如何,都会不由自主的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干扰,神仙也不例外。要命的是,就算你没有受到干扰,观众打死也不相信。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有没有以貌取人,以分数取人。尽管没有盲评的机会,但我们能不能尽可能的闭上自己定势的眼睛,发展性的看待一个学生。
  如果,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这样的呼唤:孩子,你的过去,我一概不知。我只看你的现在,用我的眼睛,更多的是用我的心灵,用上帝赐予我的大脑,对你进行纯粹的审视,绝不戴上有色眼镜。
  不论学生的形象、身份、背景、家族;好看的,难看的;成绩好的,成绩差的,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开奔驰、宝马、奥迪,骑着自行车,穿戴着雨披,在我们的眼里,他们都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没有附加的任何色彩,都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坚守了这样的认知,我们不仅守住了教师的人格尊严,也真正教会了学生怎么做人。
  启示二:没有激情,我们还剩下什么
  音乐有的时候不是用来听的,而是用来看的。
  为什么说是看呢?因为那些演奏者的肢体语言,丰富陶醉的面部表情,以及甩动的长发,歇斯底里的冲动,总让我们热血沸腾。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生命是需要激情的,看中国好声音容易沉醉在激情燃烧中,就连我们概念中常常一本正经的导师也张牙舞爪了起来。
  向来表情不多的学院派刘欢,也是欢歌笑语,有几次还哽咽流泪。哈林、那英、杨坤,更是激情澎湃煽情如火。
  我常常感叹,那些搞艺术的人啊,总是能够永葆激情而作为教师,为什么职业倦怠感来得那么早,那么强烈?
阿米尔说:“没有激情,人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究竟该如何持久保持更新自己的教育激情,从貌似重复的工作中找到生命的支点,工作的乐趣?
有人说,自信产生激情,需要产生激情,真情产生激情。我想每个人只要找,都会找到充满激情的理由。最近各类称号的评选、各类基本功竞赛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勇气点燃我们的激情。奋斗过才没有遗憾。
  启示三:幽默是生命中的盐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艺术家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大仙,而是我们的邻家大叔、大姐,和兄弟。放下身段的导师,插科打诨,让人忍俊不禁。
  幽默不是滑稽,而是活生生的智慧,来自心灵最深处自信的感悟。互掐不是打架,而是一种别样的沟通。因为一旦选手选择了导师之后,大家立马一笑泯恩仇。
  我们的课堂也不需要死板,也不需要沉闷,需要充满智慧的幽默,需要充满成长气息的氛围。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12-11-5 22:30:46
I want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I want yo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11-6 23:08:50
谢谢楼主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11-7 10:42:26
谢谢楼主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