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师却不曾细想读书读什么,读书读多少的问题,只知要读,须读。后读一篇《技术时代的阅读》,其作者提出:技术时代为大量的出版物、印刷物提供了支持,传统的纸制书籍与电子书籍一并而起,流行、畅销、时尚与传统、经典、严肃共同占据我们的阅读思维。阅读不只是一种悠然闲适、趣味盎然的生活艺术,它更是一次严肃的灵魂的考验和思想的洗礼。这观点促使我思考教师的读书。
我们教师读什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感叹书真的如海。书籍如此众多,常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惶惑,一种茫然,这是技术时代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必然,面临这样一个读书方面的问题,无人例外。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提醒自己不能为读而读,不能因读而忘己,书如海,只能浮于海上,不能沉于海中。
前些日子从学校图书馆借了本《教师人文读本》,回来后细细的品尝了一番,觉得受益非浅。尤其是杜威的教育信条更值得我们深思。
当我看到社会上种种不如意的现象时,我就会想到杜威的话:“教育是社会进步及其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当我看到中小学一些老师一边用最原始的甚至有些野蛮的方法训练学生,一边却说“我是为了你们将来好”时,我就会想到杜威的话:“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杜威的教育理论有千条万条,他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是非曲直可以争一千年一万年,但是有一点,杜威教育理论最大的好处是把人当作人,把儿童当作儿童,尊重人,尊重孩子们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这一点连反对杜威教育理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只要你认真阅读杜威的话,你就不得不为他的一些论述所征服。至少,你得承认,无论你的动机如何高尚,你假如不把儿童当人,你只是为了那看不见的“将来”而不顾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那么你的教学效果一定有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殊不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勿从,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者岂可不谨慎?
故为师者,常比常人多一些要求:别人可以做的,教师不一定可以做,如经商,如打麻将;别人不必做到的,教师则一定要做到,如守时,如服装必整洁,如手不释卷读书,如诲人不倦等等。此谓之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种要求全赖教师要有“特异之人格”;这种人格最大的要求是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经先生说:“教育,立于社会基础之上事业,教育者相当于柱石之材,彼凸我凹,与世无争,始无不合。”
愿意凹者即愿意牺牲个人利益者始能为教师,才能具有“教育者之人格”。
不愿意吃亏者,想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而企图作凸者,千万不要当教师。
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教师的读书确不同于一般怡情悦性等极具个性、极私人化的阅读,作为教师,只是衷心地希望我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并力争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出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