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重要的三要素之一,也是教学三角模型中的重要一维。在教学三角模型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或是通过教材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学生在教师影响之下,通过对教材的习得来建构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能力和技能,形成合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论是三角教学模型,四角教学模型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应答性信息化的模型,我们都可以发现,在任何教学模型中,教材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并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所以进行教材研究,是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其实,教育学归根到底是教育实践学或临床教育学,教育关注的是教学或教育现场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情境化的教育事实和经验,体现的是教育现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批判性。优化教材或对教材进行研究应当是属于临床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畴,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应做的更应是如此的。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师及课程的课程观领域中,教材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要看教师的专业能量和人格素养的。
课堂教学与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课堂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我们今天正处于转型的社会中,教育也应当顺应当今经济,社会甚至学生的转型而加以变革和改进。新课程强调的不仅仅是公共的框架或预设的计划,还是学生学习经验的历程与体验,涉及到学生学习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创生,是学生在生活中特别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体。因而,课程实施不能不研究学生和理解学生,不能不聚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聚焦学生,理解学生,这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追求所谓客观的硬性的教学步骤,这种基于线形思维进行预设安排或固定阶段安排的思想,看起来好象是正确的,实际上是极其错误的。教师面临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的是人的培养,因此教学就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认知实践过程,它也是一种生活社会实践和人格自我修炼的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定型化教学的主流时代已经远去,情境化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情境化的教学需要每位教师去表现,去创造,去体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加工和优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合作学生,引领学生的过程。
不同的教材观造成了教师运用方法的分野,但在这百花齐放的大潮中,唯有选择用教材教,超越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教材的实质。事实上,教学过程是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是感悟体验的过程,是综合实践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借助片面传递信息而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身以及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任务不是要学生记忆和接受现成的事实性知识的过程,也不是将某种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更不是为了考试而教,为了考试而学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教材对话交流,形成提问和反思的能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智慧和价值。学校教育是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学习。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学生时是否引发了学生更多的疑问和思考,是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感染了学生的情感心灵。
教材是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体系,包括事实,概念,法则和原理等等,教材是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通过各种作业和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材还包括能力体系背后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这三个层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新教师优化教材,钻研教材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人生化的必然之路。在过去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沦为了教书匠和教材奴,根本谈不上对教材的个性把握和优化。当前新课程改革为每位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机会和时空。此时,教师应当积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长为教材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