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五个≠
————让课程改革实在些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广大教师对课改理念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对课程标准的丰富内涵的理解、认识不一,在实践中容易走入误区。要让课程改革实在些,再实在些,我们必须注意以下我五个≠:
一、 气氛热烈≠扎实有效
现今,教师都认识到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不少教师却过分注意了游戏的形式而忽视了知识内容的巩固,整节课看起来似乎热热闹闹,但是知识点的训练,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未落实到位。
一节语言点为“Are there any…on the farm?”的课上,教师采用了“学叫声猜动物”、“带头饰唱动物”等多种游戏,整节课气氛活跃。但纵观全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表演、猜单词,语言点为“Are there any…on the farm?”并未过多涉及。因此,虽然整节课异彩纷呈,气氛热烈,但并未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把这节课的活动改为如:扮动物,说句型;改歌词,唱句型等,把游戏设计意图始终与句型教学联系起来,那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真正落实运用语言、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应该说,小学英语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形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应注意:游戏应有明确的目的,忌盲目追求形式;游戏应新颖、适时,忌重复过多,时间过长。只有把握好游戏的出发点、切入点、创新点,才能把游戏的效果发挥得恰到好处。
二、 民主宽松≠自由放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宽松”的尺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果学生不必“跳”就可以“摘果子”,那么这种所谓“民主宽松”式的教学事实上抛弃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毅力的培养。
我曾听过《灵通少儿英语3》“What kind of snacks do you like?”的听说课。这节课要学习四段对话,其中“What kind of snacks do you like?”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课末时要求学生“Choose one picture you like best to act it out.”看似尊重学生主体,但实质上却是让学生自由放任,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表演的都是难度不大的那些对话,只有部分组的学生选择了“What kind of snacks do you like?”这一段,教学的重难点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如果把表演与竞争结合起来,根据每幅图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再根据学生的表演和他选择的内容综合评分,那么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尽力尝试那些难度较高的对话。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鼓励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尝试,培养了其学习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宽松”。
三、 座位调整≠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同伴间的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
为方便学生合作探究,许多教师或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或将座位摆成U字型、模块型等多种式样。当然,调整座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更方便,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供了条件。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却未能发挥这一优势,往往说一句“Discuss in your groups.”不到几秒种,便要求学生作答,学生没有一点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的时间,结果只能变成优秀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失去了交换座位的真正意义;有的课为了表明是合作学习,不问年级,不问内容,“你想学什么就坐在哪一组”“你想和谁坐就和谁坐”,一番“热闹”之后,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这种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职“探”不“究”,只“合”不“作”,合作探究成了走过场。
事实上英语课堂中的合作探究需因人因课而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予充分的指导,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交换座位的作用,把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四、 一问一答≠交流运用
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外语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有的教师单纯认为你问我答便是交流运用,实际上,这仅是操练句型,并非是“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结果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在交际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新标准英语3A》“What is this?”这一课时(学习文具),不少教师都是让学生先进行一问一答的句型操练,复习“What is this?”;然后学习文具类的单词,再套用句型。当然,这种教学对于巩固单词和句型有一定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这种一问一答的口语练习只是一种机型操练,而不是意义操练,不符合我们在真实生活中的交际习惯。我们可以把这一教学改为“Guessing game”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活动来复习“What is this?”,同时也进行新单词的教学。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接触语言材料,体会语言的交际过程,体验交际的真实性。
五、 有效评价≠有奖就欢
小学英语课堂是一个展现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的舞台,同时也是展现教师各方素质的平台。但有些英语教师把新课标指导下的英语课堂简单地理解为以实物为诱饵,以游戏贯穿始终。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大量教具。课堂中学生每一次勇敢而积极的配合,教师都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Great,Super的评价和实物奖励。我作了粗略统计:教师课堂口头表扬约20次,分发小礼品50次,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大约有10分钟,平均每个学生得到1—2次表扬,有1/3的学生获奖在6次以上。那我们来看看学生的课后表现:有的孩子将得到的奖品随手一扔,有的送给别人,而没获奖的孩子的话更让人吃惊:“人人都有奖,谁都能获奖,我才不稀罕呢!”
我们常说小学英语应该以激起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应该给予学生肯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这样的教学带给他们是真正的激励吗?难道我们每堂课都需要这样动用大量物质与不计其数的表扬?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成功评价。成功的评价,并非来自越来越多的奖品,要使评价有意义,奖励有效果,教师还需追求艺术。
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必须有几个特点:要有情景性、具体性、可信性。赞扬应该因人因事而宜,我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了以下几种做法:
1. 节省物资,精神满足
成功感受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我们英语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1) 使用微笑,点亮心火
微笑,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有时比实实在在的奖品有效得多,它是发自你内心的赞许,学生能感受得到,它给予学生的是无尽的精神力量。记得有一次教学“Here you are”的句型时,一位基础不太扎实,语言上又有点困难的学生在“one by one”的传礼物过程中发音非常流畅,一向对他忽视的我没有将这“礼物”立刻送给他,而是请他再重复一次,他还是非常流利地、语音标准地将礼物传给我:“Here you are!”我高兴地给了他一个灿烂的笑容表示肯定,其他的学生也以学生来赞扬他的进步。
(2) 融入竞争,来之不易
带有竞争性的一向是学生的最爱,通过竞争而得到的奖品会让学生倍感珍惜。教师可以用少量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的发音最标准”,“谁的对话最自然”等活动,既可以让大量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又可以让学生精益求精,找到差距,找到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珍惜教师的奖品,并将这渴望获奖的心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劲头。
2. 因材施“奖”,不同满足
教师不应该随便地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有许多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表扬,这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让一部分学生产生盲目的自满感,找不到差距,无法进步。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下面几种做法:
(1) 让优秀生得到众人的肯定
优秀生往往能达到教师设定的目标,而他们也习惯了教师的称赞,再这样无休止地重复同样的话,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我们说,适时的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那鼓励不起学生热情的评价就是无效的评价。那我们是否该换一种评价方法呢?
我在一次教学“Let’s eat”中的“French fries”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发音都不够到位。忽然,有一个学生在“small train”游戏中发音非常标准,我本能地大加表扬“Oh,you are great.”但我发现学生似乎无动于衷,对第二次再读时已没有了激情。我灵机一动,请该学生来做“火车头”由他来领读,谁能跟上他,就能乘上他的火车。学生参与性很高,该学生也很满足于当他的“火车头”。优秀的学生不仅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更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因此,你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就是给学生最好的奖励。对于他们,频繁的“good”、实物都是多余的。
(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每一个班里,总有几个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在我们的英语课中,眼中往往只有那些举手的学生,将表扬不知不觉给了他们,而忘了分一些表扬点亮角落里的学生。教育界有句话:最调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英语课上,给这些学生一点亮光,简单的一个good、一次静听他的声音,也许他就会灿烂起来。
总之,要让英语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应讲科学、讲艺术、讲效果。让我们在实践中多探索、多反思,做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