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立足人学平台 精彩回归简约 ——对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行为的思考

lihuileelucy 2013-12-3 13:13 [复制链接]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如今的英语课堂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是笔者在为许多教师个性鲜明、标榜创新的教学行为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他们变着法儿赶潮流而感到忧心忡忡。某些精彩的课,透视其浮华的表象,究其实质,苍白而贫乏,不仅流失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更消弱了学生作为“主体人”存在,学生的主体性沦落。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课堂呢?我们需要构建的是基于对人的尊敬,研究人、发展人,与人共成长的课堂。为此,有必要对英语课堂中那些重形式而忽视人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以引起广泛重视。
一、学科整合:异彩纷呈。关注形式,忽视本质,语言的听说读写训练缺失
【场景】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3 At a Music lesson(教学片段)
    T: Boys and girls, can you sing the song ‘We can sing and dance’?
    Ss: Yes. (群情振奋)
    T: OK, let’s sing. (教室里响起了欢快的歌声)
    T: What can you do?
    S: I can play the violin. (一曲《梁祝》动人心弦)
    T: Can you sing?
    S: Sorry, Miss Li. But I can dance. (教室里播放起拉丁舞曲,学生睁大眼睛欣赏着优美舞姿)
新课程实施前,英语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本位,而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这样做,增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提高了教学综合效益。于是,教师就把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快板、双簧等十八般武艺一股脑儿搬进英语课堂,一时间,英语课堂充满了无限生趣。但细思起来,英语课变成了艺术表演课,其更本任务不是学习语言。学生在才艺展示中寻找到了主角归属感,却丧失了作为语言学习者的主体存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严重缺失。如果课堂流于形式,为了整合而整合,不依托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纵然课堂热闹,学生参与积极,也不可能引发真正的语言学习与交流,英语语感的形成、文化的熏陶、情感的交融,以及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成了美丽的海市蜃楼。当然,艺术表演走进英语课堂,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但在什么时候整合,以什么方式整合,值得教师去探讨。上面所述的教学案例,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不过学生用于表演的时间侵占了用于学习的时间,那如小溪潺潺流水般优美的语音语调难以流进心田,师生间、生生间运用非母语进行交流的快乐无法在课堂寻觅,对语言的模仿与感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用外在的精彩去挤兑语言学习的本质,作为与新课程共生成的“主体人”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必要的。那么,在什么时候整合,用什么方式整合呢?笔者觉得应做到以下两点:
1.辅以表演,达成目标
就学科而言,英语学习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一篇语言材料、一节课,都有它相应的教学目标。将其他学科引进英语课堂,必须以更好地促进英语学习的目标为前提,而不是为追求课堂气氛或博得听课者的好评。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10、Unit11等一些适合加入表演的单元,课堂教学要围绕让学生充分领悟语言并激发学习情感这一目标展开,而不是借助学科整合来展示学生才艺。如果教师能抛却那种为表演而表演的教法,切实引领学生朗读,感悟语言,交流运用语言;让语感在语言在模仿中生成,让情感与情景交融,那么学生就会在真切的情景中,在充实的语言表述与交流中,辅以才艺表演形式获取满足与体会成功,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英语学习的目标达成,又何需缘木求鱼?
2.把握时机,讲求实效
在围绕英语学科进行整合时,必须把握最佳时机,以便决定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进行整合,以获取最大的效益。一般地,当教材涉及英语歌曲、说唱时,可以运用表演,让学生携带乐器奏出旋律,集体参与,有说、有唱、有演,让语言与表演相得益彰,群情激越;当学到一些形象性强的单词或描述具体景象的语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表述、画图猜谜等形式练习;当需要对所学内容,诸如交际用语、语篇等作操练时,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型活动进行巩固。如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的教学,在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模仿、朗读,在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编排并表演,学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吹、拉、弹、唱、演围绕语言的练习展开。这样的整合,既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吸收有了外化表达的机会,学生作为英语课堂的“主体人”得以充分发展。
二、资源引进:走马观花。关注课外,忽视课本,教材内容使用不足
【场景】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3 The English Club教学片段
T: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学习了一些国家名称,你们想了解更多内容吗?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想了解更多国家名称及其语言,有的想知道更多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与景点,还有些学生想认识更多的国旗……)
T: 好,让因特网来帮我们的忙,老师准备了一些网站请大家登录学习。
(一会儿,教师带学生学习著名建筑的名称,一会儿又带学生进入另一个网站认识国旗,跟读一些国家名称……)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范例,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渐渐地,教师习惯在课堂引进课程资源。但笔者发现教师在反对以课本为中心的同时,连教材内容都还没有掌握,就把课本仍在一边,过早、过多、过滥地补充课外内容。我们坚持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好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教材内容后,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是有必要的。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3 The English Club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后让学生进入多个网站,补充大量英语知识,扩展视野,但同时笔者也发现,资源引进,杂、乱、多会使学生无可适从,强行霸占了本该属于感悟精心编排的语言材料的时间。英语作为非母语,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需要模仿,需要理解,需要朗读,需要感悟,仅靠泛泛而学,或以一种花哨来赢得课堂亮点的做法,对语言的学习岂不是隔靴搔痒。其次,资料引入,排挤了教材内容,细察各版本英语新教材,语言容量大,知识点多,加之学习课时设置偏少,大部分的学生尚不能学透。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学好小诗、歌曲和完成活动类板块内容,或只是一带而过,不求甚解,使得教材功能无法实现,很难达成语言学习目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引入资料,如类别单词、绕口令、小语篇,无论是从扩展词汇量,还是从增强英语理解能力出发,都大有禅益。但是,绝不能盲目,或只是为增加课堂亮点,赢得听课者好评而失度,否则将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就资源引进,笔者谈两点体会:
1.教材是主,资料为辅
教材内容乃编者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引入资料的目的在于扩展词汇量,增强对英语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英语学习情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熏陶。然而现成的资源不去运用,岂不是舍近求远?总之,教材是主,资料为辅,只有在掌握书本内容前提下,涉猎课外才会有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好教材,让学生学好书本内容,有层次地掌握四会与三会词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会读、会背课文,根据板块设计意图操练巩固本单元语言点。如学生学力有余,可进行资料引入,如学说主要英语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学唱著名英语歌曲,了解英语国家的名人等。
2.内容适量,重点明确
资源的引进,必须有节制,内容适量,重点明确。引入的资源再好,也还得要看看是不是与所学的内容相关联,不可贪多求全,囫囵吞枣。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3 The English Club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浏览许多英语知识,这恰似一道道珍馐美味,只可惜学生不能慢慢享用,结果只是造成一时热闹,学生是一脸茫然,不知重点,谈何消化!其实,教学这一单元只需引入与本课相关的几个国家标志性建筑即可,如:Big Ben(大本钟)、The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与其走马观花,不如精学,不精不如不学,在老师激发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人”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脚踏实地落实新课标。课堂需要简约的美。
三、电化教学:喧宾夺主。关注工具,忽视生命,学生的主体性沦落
   【场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教学片段)
T:同学们,礼物是谁送给谁,他们送的礼物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动画。[实际教学中用英语表达—笔者注]
(课件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动画,学生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T:本课的重点句型是Whose present is/are it/they? It’s/They’re…,涉及了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请同学们观看洪恩英语动画,注意理解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又是引人入胜的动画片段)
教学需要借助一定工具与手段展开,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英语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但现代教学技术不管有多么先进,它也只是为学科教学服务,决不能让他喧宾夺主,更不能让它成为绊脚石。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学校学校已形成这样的规矩:赛课、试验课、公开课必须使用电教媒体,甚至连平时上课都不可或缺。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媒体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选择何种教学媒体,应根据教材内容,绝不能盲目跟风。在牛津版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制作精美课件,营造出极好的视听效果,让人侧目。但是,笔者认为使用这个动画课件纯属画蛇添足,让本该具有的教学效果遭到消弱。其一,剥夺了学生口语交流时间,应该互动的课堂却似一潭死水,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沦落成配角,甚至只是观众,媒体奴役了学生;其二,消弱了学生自由创造能力,活动应贯穿与英语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发展学生作为“英语人”的过程,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智慧,需要信心,需要毅力,而这一切需要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时空中,他们自由想象、尽情发挥,根据学习内容与生活经历构建独特而鲜活的人,怎么可能让媒体占风光呢?
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紧密相关。因此,我们主张在用好传统教学工具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引入现代教学技术,使教学过程得到整体优化。对教学媒体的使用,笔者的感受是:
1.关注效益,因陋就简
笔者主张将电教媒体引入课堂,但切记不能不切实际地乱用。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使用电教媒体并关注电教媒体的使用效果。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教学中,教师为了上好这节课,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制作动画课件,而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教师在媒体的选择与使用上对效益关注不够,致使教师的付出与所产生的效益比例失调。在教学中,如果没有配套的课件,教师可以因陋就简,用投影仪投出本课插图,并同步播放录音,没有炫人眼目的精彩,但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2.人机交互,实现生成
电化教学能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但要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还需教师了解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媒体特性,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促进其思维积极运动。需要强调的是,课件制作必须要有极强的交互性,否则很难应对课堂中鲜活的“人”。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的教学中,插入播放的英语动画课件就缺乏相应的交互性,让教学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不播放课件吧,又做了这样的程序设计;播放吧,有确实感觉耗时过多,降低了课堂效益。如若课件设计具有交互性,实现人机对话,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就可以删繁就简。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完全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导,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让学生体验到生命内部自我律动的活力,精彩会在简约中生成。
课程改革需要兼容并蓄,不断杨弃,然而丢弃传统、不顾实际、盲目跟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英语教师要时刻反省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研究课堂中的“人学”,使课堂教学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让空泛的精彩走出英语课堂;让简约成为课堂的另一道风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更要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发展人、实现人的价值的阵地。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13-12-3 15:07:22
很精彩,学习了,大简为美!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