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优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卓有成效的开展素质教育,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又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一定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的,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才有吸引力。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去努力克服,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的情境。
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教师就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新旧过渡,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旧衔接,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注意。
新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但新课中所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将会遇到的,所以,教师在新课之前,将一些课程中与实际紧密相关,有争议的问题或学生似懂非懂,好象知道但又说不清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试着回答,在讲货币这一节前,我出示一张人民币,提出:“人民币是不是货币,这张又薄又小的纸,为什么如此神通广大?想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多印发一些钞票行不行?”要求学生寻找原因,作出解释。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似是而非,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正是讲好新课所必须的素材和有意的铺垫,因为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又可在讲授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学生也往往渴望认识它,了解它,关注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为此,他就会注意倾听教师的讲解,观点得到肯定的同学一般表现出明显的愉快心情,他们会更加踊跃发言,积极进行思维,观点被否定的同学一般会更注意教师的讲解,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不够完善或不具有说服力时,又会重新提出问题或再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反复认识和思考的过程中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必定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问题。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的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
二、采取多种办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
如果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那么,采取多种方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则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听课过程中,随着问题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大,会出现情绪波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原理枯燥无味而产生厌烦,这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1、捕捉现代信息,引发思考
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把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生活的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进课堂教学,赋与理性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经济政治》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这一内容时,我列举了南斯拉夫境内的波黑战争,独联体内部的纷争,中东和平进程的突破等时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局部矛盾和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呢,由于学生所固有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争先恐后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的认为是民族宗教问题,有的认为是经济原因,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使学生们认识到:这些局部的矛盾和战争都是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插手分不开的,从而证明“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的科学论断,并进一步推论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必然构成对和平的严重威胁”这一抽象的理性观点。
2.增强感性认识,引起关注
当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问世,使教育突破了仅限于直接经验的模式,幻灯、投影、音像及多媒体的应用,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引起关注。在讲意识一节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意识的萌芽》录相片和有关狼孩,猪孩等幻灯片,影片通过对黑猿和狒狒群的观察,探讨了人类的早期意识活动,幻灯片使学生由以前听说到今天亲眼所见,其印象非常深刻,结合这些感性材料,学生对“意识是怎样产生的”,“人与动物思维活动的区别”,“狼孩是否真能回归人类社会”等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结合影片及幻灯中的情节加以分析,这些感性材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所起的辅助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不仅没有感到枯燥,反而觉得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因此: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可以克服理论难点,而且会使抽象的理论丰富和鲜活起来。
3.精心设置疑问,引入争议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问题,提出质疑。如:“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金钱是否万能”,“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社会主义职业有高低贵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一个问题常常出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观点新颖,立意独特。我紧紧抓住争论的焦点,因势利导不断把争议引向深入,在慎思明辩中,使正确的观点在学生头脑中扎了根。实践告诉我们:精心设置疑问,能够将学生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提示出来,在疑、答、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双边的内在潜力,使思维进入最佳活动状态,达到获取知识和开启心扉的目的。
4.开展竞赛辩论,引进竞争
与个人独立学习相比较,学生之间的竞争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抽签抢答赛等活动,引进竞争机制,限定时间,结束活动,根据评分标准由老师或同学打出分数,登入记分册,最后评选出“最佳辩手”、“最出色的演讲家”、“反应最快的学生”、“最有实力的小组”等。学生对此类活动抱有极高热情和良好的竞争状态,一个问题经常在激烈友善又互不相让的竞争中得到了答案。
三、善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源于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一堂课结束,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暂停,不是思维的终止,好的教学结尾应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着火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小节中,巧设悬念,诱导启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在讲物质运动后,拿出了事先绘画好的一幅漫画,题意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然后启发学生:种瓜为什么得瓜,种豆为什么得豆,种鸡蛋为什么不能得鸡蛋,当学生感到好奇和有趣时,我把答案埋伏下来,告诉学生:这是下次课的内容。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的翻书寻找答案,有的找同学相互切磋,这样的巧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使前后教学有机的连接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