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强师、科研兴校是学校内涵延伸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持续发展、实现跨越的有效途径。事实上,许多教育工作者却不太重视教科研,多以工作任务重、时间精力不允许等原因而弃之,不少一线教师鲜见教科研成果。笔者建议教师要养成良好的教科研习惯。
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对象,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在教育运作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教育工作者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该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就会避免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点的尴尬。
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我们在注意或研究众多教育现象时,头绪会纷繁复杂,灵感会不断闪现,这些都可能是教科研的闪光点或独特之处,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个时刻,记录下稍纵即逝的瞬间,来充实和丰富你的素材宝库,使你的教研论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选定恰当范围,加强个案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特质和爱好,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高度着眼,在身边教育教学实际中着手,选定适当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一定范围内或针对某个课题,进行有目的地材料收集,加强对典型个案的剖析,如就问题的种类、方法、模式、背景及发生、发展过程等进行详细全面的调研、比较、分析,有利于对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层次。
尝试对研究成果进行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表达。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形式来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勇于尝试系统地整理、收集相关素材和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主动大胆创作,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要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教师须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要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努力实践和推广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发挥出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最大效能。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相关会议、沙龙、论坛等途径进行推广与交流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充分体验教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当然,教科研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创新工作,需要热情、兴趣和关注,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执着的毅力。一位文学大师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人不管做什么事,坚持10年,定能集大成之。我想,教科研工作也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