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英语教学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靠思维不断创新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应体现这一基本思想。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人的智力的核心、智慧的集中体现。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善于思维、懂得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整个民族创新水平的关键;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不断地从自己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其内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创造活力的不断释放以及人格的圆满、心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一、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认识,在头脑中产生概念,然后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再运用判断进行推理,这就形成了人们的思维过程,人的思维活动是靠词、词组、句子和句群等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也就是说,思维是人的头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识活动;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用语言进行思维,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思维。语言与人类的大脑活动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离不开语言。 我们通常所说的“ 用语言思维是指进行自觉的思维。此时,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各方面的讯号,引导思维逐步展开。当思维有了结果时,便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语言,人们知道思维正在进行。Jackendoof(1996)曾以下图来说明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 图中间的部分代表大脑的自觉的思维活动,外环是外界讯号对大脑的刺激,中心的认知核心是外界刺激在大脑中的反映。该图显示,语言是沟通人的思维与外界的媒介。当大脑中存在某一概念的结构时,它常常引发大脑形成一个与之相应的语言结构。这个结构可以通过发音来表达,也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形象由大脑感知。Forrester(1996)也指出,思维最终是一种“自我交际”的形式,是人们头脑的语言运用,它注重语言的意义和句法结构。 二、思维模式与信息传递 任何语言和思维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类之所以能够分解自然,将自然组成概念并赋予意义,主要是因为每一个社会都同意按照某一思维模式把自然现象组织起来,这种思维模式又称为文化思维模式,它适用于该言语社会,体现在该社会的语言中。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组织语言,表达所要传达的意图,并在理解话语时,产生与传递着相似的思维。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交际是一种信息从信息源向信息接收者传递的过程。人们在用语言传递信息时,必须组织每个句子,构成话语,使句子的框架和插入成份等适合自己表达的意图并能与听者、读者的理解相吻合。语言是由词、词组、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组成。然而在语言单位的组合中,词或句法结构的选择、句子或段落的信息分布等安排都不是随意的。如果探究其内在的机制,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程序。因此语言交际由起始动机(传递意图)开始,继而转向内部思维与言语的深层结构(思维模式),再扩展为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言语编码过程(语言表达)。该过程可用以下简化了的示意图表示: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与思维方面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的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在判断、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范畴内存在着同一性。如人类对同义词、反义词的判断是相同的。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母语和目的语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中的共性部分不用特别担心,问题在于个性部分。吕叔湘先生(1962)讲得好:“英语在咱们是外语,汉语是咱们的本族语,要是我们不帮助学习者去比较,他们自己(除非有特殊学习环境)会无意之中在那比较,而见其同,不见其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个性部分,既差异部分,了解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从而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准确地传递所要传递的信息。 三、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与句法教学 1.整体思维优先与解析思维优先 中国文化认为人和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之中,中国人思维时往往以整个图象为起点,首先注意的是整个图象,然后才注意到细节,因此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又常称为具象思维。而具有解析式(抽象)思维的英国人在思维时往往以个别的部分为起点,然后再把这些部分拼合为一个整体。请看下列句子: 教室里有一个学生。(先整体后局部) 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后整体) There are three thousand students in the school. (先局部后整体right) The school has three thousand students . (先整体后局部 wrong) Principle of Studies, Hebei Xinji High School,China 中国河北辛集中学教务处主任 英汉两种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所谓“形合”是指使用连词将分句或句子连接起来的方法,因此,“形合”又称为“形合法”或“形合连结”。所谓“意合”是指意合法或意合连结。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在表达从属和并列关系时,大都通过连词,所以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表达从属和并列关系时,连词的适用频了;率较低,往往是通过次序或逻辑意义来表现 ,因而,汉语是意合语言。试对比下列英汉句式的不同之处: 1.Everyone calls ‘kill it!’ when a rat is seen to run across the street. (当)老鼠过街(时),人人喊打。 2.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 are there, one shoul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 (只要)留的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3.Everybody can play tricks, but each trick has a charm of its own. 戏法人人会变,(但)巧妙各不同。 2.英汉句法主要结构与思维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因素文字,字形表音不表义。由于声音不同于图象,不能够形象化(象声词除外),其词义本身与字形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套抽象的概念,产生联想,组成画面,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因此重抽象思维是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表现为西方文字的一大特点。众所周知,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因此抽象思维又称为具象思维。英语受亚里斯多德的逻辑理论影响很大,它以亚里斯多德的逻辑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主语---谓语的语法结构框架,它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而且也只允许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相互之间由一致关系联系着。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汉语的句法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王力先生也有类似的见解:“西洋的语法通常是要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的,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常是,凡主语显然可知的,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 例如:我今天有事。 注:“我”是“话题”,“今天有事”是“说明”。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可以说“今天有事,”“我”这个话题可以隐去,体现汉语的“意合”,其本质是一种整体思维。 而“主语---谓语”结构所属的逻辑范畴来自抽象思维,是西方人所偏重的,是解析式的。抽象思维式是以各个部分为起点,如果省略了主语“我”这个部分,则不能成为一个句子,难以拼合成一个整体,所以英语必须“形合”,是亚里斯多德的逻辑框架。已经形成思维习惯的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述句子时,即使是表达简单的主谓关系,有时也会出错。例如: 1.学习外国语应该循序渐进。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be step by step.(wrong少了主语)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one should go step by step.(right有主语) 2.她的心往下一沉,简直站不住了。 Her heart sank and could hardly stand.(wrong少了主语) Her heart sank and she could hardly stand .(right有主语) 从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不同的思维模式体现了不同的语言基础结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一般的语言教学外,还必须从文化思维模式的角度,从宏观上给学生加以指导。 3.形态与思维 世界上的语言可以从形态和非形态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是形态语,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无形态语。汉语中的字、词使用灵活,是缺少屈折形态变化的无标记语言。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屈折形态变化丰富,是标记的语言(如名词的数、代词的格、动词的时态、情态、语态等)。申小龙先生认为英语注重抽象思维,语言样态是丰满的形态外露,而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制约,语词“组合具象性”;因而汉语的句子惟有从整体表达功能入手才能把握。中国式的英语表现为“不用连系动词,缺少形态变化,以及缺乏复杂句法结构等”。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应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加以指导。 4.时间顺序与思维 汉学家戴浩一认为:汉语是话题---说明的语言,比别的许多语言更一贯地服从时间顺序原则,中国学生受了这种内在逻辑的影响,在用英语表达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只会按照时间顺序。如:下课后我去了图书馆。总是说“After class I went to the library.”而较少地用“I went to the library after class.”这种结构。虽然这两种句子都对,但仍可看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组句缺少解析式的抽象思维,应引起英语教师的注意。 四、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与写作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英语书面写作时,往往会出现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等问题。造成学生英语书面表达水平不高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问题还是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上,不同的思维模式上。一个人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决定了他的写作方法,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别的思维方式,也就有不同的篇章结构。 英语篇章的组织结构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或线性的,往往采取直线推进的方式。这种逻辑方式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交流(直截了当)的形式。在语言表达上,他们习惯于首先亮明观点或看法,点明主题,在每个段落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证据或进行分析,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men last winter was one of the worst in living memory. We live in the depths of the country , and my whole family agree that it was certainly a winter we shall never forget. Snow began to fall at round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Year and continued on and off for about ten days. ……. Late in March, it finally thawed. Water squirted from pipes in at least half a dozen places. Instead of carting buckets of water into the kitchen from the farm we now brought them in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house. Eventually we found a plumber. The plumber undoubtedly saved us from drowning. I have been devoted to plumbers ever since.(Robert Best: A winter to remember)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点明最具权威的看法:“据气象人员说,去年冬天是人们记忆中最糟糕的一个冬天”。接着,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证实了这一点:“我全家都认为,那个冬天确实是一个我们将永远不回忘记的冬天”。然后描述了下雪后给他家带来的一个又一个麻烦,直到春天到来冰消雪化造成的最后的一次麻烦解决之后,文章就结束了。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受汉语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显得不切题,过多地绕圈子,主要呈螺线型。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流畅。句子之间不象英语篇章有那么多连词,而是靠思维的连贯语义的自然衔接、前后贯通、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仍然体现了整体式的思维。而且中国人写文章还常讲究“不言而喻“,这就往往让外国人觉得摸不着头脑。Hall(1979)说中国文化主要属于“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因为较多的信息是蕴涵在环境中的;而西方文化主要属于“低语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因为一切都要靠语言讲清楚。相比之下,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直观。这种结构在句子之间使用连接词衔接还是体现了解析式的思维。英语中诸如and, but, or, if, when, lest, while, considering provided等大量连接词语,这些连接词起了衔接各类逻辑语义的功能。此外,中国学生受先后因果思维的影响,把主要论点淹没在一大堆材料之中,最后才点题,画龙点睛(螺线式),英语族人往往很难理解。 例如:下面有一段汉语文字,请翻译为英语 八月一日第AG-3号合同项下的10万吨小麦,原定于十月底以前交货。你方在合同中保证提前交货并且以此为签定合同的条件。但是这批小麦迄今尚未装运。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这一个小的句群是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进行推理的,廖廖数语,层次分明,环环紧扣,说服力强。如果按照中文的思维模式语序照搬翻译,可能译成: The 1000 tons wheat under Contact No.AG-3 of August 1 is scheduled to be delivered by the end of October. You have guaranteed an early delivery in the Contact and it is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at we signed the contact. Up to now, however, the shipment has not yet been made. We very much regret for that. 这样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的英文译文,从英语的角度看,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强,语义不突出,让人不得要领。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的思维模和表达习惯重新安排,译文可能是这样的: We very much regret that the 1000 tons of wheat under Contact No.AG-3 of August 1,scheduled to be delivered by the end of October, is up to this moment not dispatched,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you have guaranteed an early delivery in the Contact, which was actually sign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以上提到的这些规律是不起眼的,但实际上蕴涵着很深的道理。如果英语教师仅忙于纠正语法和用词反复面的错误,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的 。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仅注重语言,或只注重语言教学本身,忽视了在传递意图---思维模式---语言表达这个信息传递链中,思维模式这一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把握英语族人一般的思维模式,以便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传递正确的信息,正确使用英语族人惯用的句子、篇章结构,思维模式及表达方式。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根本 近年来,西方外语教学界关于外语教学究竟是以结构为主线,还是以交际性语言活动为主线的争论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以交际法原则指导教学,培养学生能够娴熟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已愈益成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的教学目标。交际法克服了以往教学法中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言语技能训练的弊端,旨在将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在设定的言语环境中,按照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学习外语,使学生最终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听说读写的实践技能。交际法的运用的确给外语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如果我们从外语人才更深层面着眼,那么只立足培养学生的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实际上仍未完全揭示外语教学目标的真谛。 “正确地思考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洛克)。笔者认为,贯穿于听说读写等技能中的思维能力是外语学习者必修的内功。这里讲的思维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直接运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母语自然而然地充当着媒介,它是学生赖以认识外语的工具(既通过母语与外语的对比认识外语),也是当学生的学习出现严重障碍时,教师用来解释相应语言现象的手段。与此同时,母语还会成为学生自由运用外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难以摆脱的依赖和束缚,学生总是习惯于经过头脑一个由母语到外语的转换过程。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中关于“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的区别”的论述,阐释了这一问题产生得根源。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语言能力得过程,语言习得比语言学习更为重要,只有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束缚;而要达到语言习得,培养直接运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则是关键。传统的外语教学之所以效果总是不理想正是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动,忽视了直接运用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还要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和思维----外壳与内壳,这种辨证关系决定着外语教学的过程本该是最能鲜明体现思维的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思维是能力的核心。能力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从英语学科教学培养能力的角度讲,每一种能力都是由许多成分或基本要素构成的整体。英语能力是由听说读写能力和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力、判断力、概括力的成分构成的整体。一切能力的构成成分中,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它在各种能力中多占据着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贯穿于始终。无论是从知识的感知、理解、运用和掌握过程讲,还是从预习、听课、作业、考试各个学习环节讲,都要运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方法。这样的日积月累,每个人便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逐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但恰恰是在外语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没有得以立足。传统的外语教学是一种大量体现技能训练的过程,往往容易出现填鸭式、输入式、鹦鹉学舌和死记硬背等,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地锻炼,抑制了学生主动思考,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占据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拓展知识的空间,导致学生或许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却明显地暴露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薄弱,缺乏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位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外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切实提高外语水平的根本之处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1991,《思维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成安 1991,《思维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龙安 1999,《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章剑和,1999, 《现代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中国教育学刊 第四期 [5]冼吉昌,1999, 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思维 教学研究 [6]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7]申小龙,1988,《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学习与探索 第三期 [8]吕叔湘,1995,《中国人学英语》,商务印书馆 [9]文秋芳,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肖建壮,1997,《英语学习策略》 现代出版社 [11]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