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帮助孩子的几点建议 1

晓霞 2010-9-12 10:40 [复制链接]
1、助孩子学会竞争能力

  引导孩子学会竞争,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认识竞争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竞争,研究竞争;二是给孩子讲清“要获得就必须竞争”的道理,帮孩子增强竞争意识:三是指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竞争和参与竞争,在竞争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

  适者生存,不仅揭示了生存的条件性和规律性,也指明了竞争的广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积极的生存,就必须立足生存,致力发展,直面竞争。发展和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参与竞争才能生存。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关系,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生存”。所以,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就成了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争,实质是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孩子在学生时代参与的竞争,虽然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激烈,但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比赛”、“并逐”、“互相争胜”那种有明确对手的“竞”,也有“力求获得或达到”那种没有明确对手的“争”。现在的情况是,许多的孩子和家长们,还没有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还处于无意识和不自觉状态。

  比如考试,就是孩子们在学校以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必须面对的最常见的竞争方式之一。在这里,表面上争的是分数,实际上其作用比分数要广泛和复杂得多。中考和高考所争得的分数,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学的机会。各种应聘考试的成绩,则意味着能否就业和将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除了考试之外,学生们所要争取的各类大小和长短期目标,也都要通过显形或隐形的竞争来达到,如争取各种先进模范称号,当班级或学校干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

  父母帮助孩子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首先应当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竞争的存在,这是个基本的认识前提。与此同时,在引导孩子“旁观”竞争时,要注意讲解“想获得,就必须参与竞争”、“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竞争”、“能拼才会赢”、“竞争要凭实力”、“竞争必须遵守规则”、“竞争要讲究策略”和“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对待胜败”等道理。在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时,要提醒他们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 ,形成“赢得起也输得起”的正确态度,防止产生嫉贤妒能的阴暗心理和靠伤天害理取胜的不良动机。

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个人所能直接和间接利用的条件应该说也是有限的,所以对一个具体人来说,不可能什么竞争都参加,更不可能在所有参与的竞争中都取胜。因此就有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苏轼说过:“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待;所就之大,则必有所忍。”还有一篇文章说过:“第一流的人没有时间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去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这和“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2、  助孩子学会应变能力

   在人的生存能力结构中,灵活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灵活应变,是指在精神上及肉体上,都能够因应各种环境及状况而作适当的调适,同时还能充分掌握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灵活应变并不代表世故圆滑,不是要勉强自己去迁就别人,但你必须随时观察并且评估情况,随机应变,快速地作出合理的回应,而不要情绪化;培养应变的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或解决问题,可以帮助你变得更果断。

  引导孩子学习应变,最好在应变的实践中进行。在瞬息万变的生活实践中,应变教育的“情境”是不难寻找的。比如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以至升高中、上大学,都面临着许多变化,都需要指点和帮助,在这些关键的时刻恰当地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不仅有帮助孩子很好适应的直接作用,更具有引导孩子学会应变的深远意义。为了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为人父母者必须先武装自己,进行应变意识、应变能力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对孩子应变态度(积极或消极)、应变速度(反应快慢)、应变准确度(回应正确与否)等方面的考察与指导。

  变,意味着旧格局的改变和新情况的产生,完全有可能原来对你有利的东西“去”了,对你不利的却“来”了。但这绝不会是绝对的,肯定也会有新的有利条件的出现。因此,所谓应变,必然包含着如何处理挑战与机遇问题、选择与放弃问题、抗争与适应问题等等。比如换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变”,班主任的性别、年龄、专业、性格、爱好诸多方面的不同,对班内每个孩子都分别意味着一点什么,因此,换班主任的时候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次考验,有的学生很快就适应了,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有的则迟迟调整不过来,甚至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学生适应不良造成的。善于应变者,常常会从新变化中寻找到新机遇,开拓出新思路,经受到新考验,并努力去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

  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安慰作家罗曼·文森特·皮尔在他的畅销书《态度决定一切》中说:“人生的强者欢迎变化”。前面我们曾谈到过的《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一书也指出:“你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性的行为为你提供了体验新奇的机会,能使你坦然面对新的挑战,提高你的应变能力。”该书还明确提出“生存的出路:让创新欲望冲动起来!”创造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日趋复杂,节奏加快,生存和发展的最好方法就是适应它快速的变化。

  机智的撒姆尔·约翰逊博士这样说过:“开朗的看法,至少价值千金。”其实,远不止千金,因为消极看法的否定意识与人生的光明面正好相反,会把光明赶走。每天早晨要这样想:一切事物都向理想的方向活动,所以大门应该是开启的,新的机会将来临,一切事情会好转。从内心深处消除不安的这个强有力的信念,会刺激创造性的思想,能使事情向你理想的方向发展。为了改变你的想法,必须拥有这样的信念。

  在美国有所见,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客人要去扶,父母不让;还有美国父母去市场购物时,一手拉着孩子,或大人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不抱。 

  这并非美国父母不疼爱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而是意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自我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美国人的眼光不可谓不远。 

然而,我国的一些父母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对孩子包揽过多,事必躬亲。孩子做作业,父母亲自代劳;打扫卫生,父母亲自代做;穿衣、洗澡之类也由父母包干。对孩子的爱不可谓不深,关怀不可谓不细致。结果呢?眼高手低,轻视劳动,懒散任性、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遇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这几乎成了一些孩子的通病。

应变是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故事大王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他们在迷宫里享用着同样的奶酪。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个名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并不觉得惊讶,毫不狙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宫的深处。对它们而言,问题就这么简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罢了。但名为“哼哼”和“唧唧”的两个小矮人则不然,他们愤怒地大喊大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不相信已没有奶酪,他们认为这不公平,完全被这个意外给惊呆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奶酩绝不仅是食物,奶酪意味着悠闲而富裕的生活,意味着成功与荣誉,意味着地位和晋升,他们当然丢不得。没有了奶酪,明天怎么办?他们不愿意改变,一直期望着那里重新出现奶酪。等到饿得实在受不了时,他们才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发,经过千曲万折,终于找到了更加新鲜丰盛的奶酪。这时他们举起新奶酪欢呼“变化万岁!”从此,他们也像小老鼠一样,把跑鞋的两根带子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去发现新的奶酪。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生活安定平稳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逐渐形成的习惯亦往往使人斗志消退。为此,《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特别归纳出奶酪墙上的话警示人们: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切忌,他们仍会拿走你的奶酪。

3、 助孩子树立独立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这种意识是孩子个人能力的反映。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不能过度保护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越多,孩子的独立性越差,生存能力就会越弱。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这样说:“有一种家长,把孩子视为宝贝,怕孩子跌倒摔伤不让孩子滑冰,怕溺水不让划船和游泳。这简直是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是非常错误的。这种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成为废人。”

当父母过分地保护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关心孩子的方式会使孩子的人生存在状态逐渐走向病态,没有与外界密切联系的、健康的广泛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

其实,父母只要肯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父母看起来他不能做到的事其实他都能做,只是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剥夺了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11-3-23 08:59:44
做的很用心,值得我好好学习,琢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3-23 08:59:19
做的很用心,值得我好好学习,琢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1-3-21 19:37:38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0-10-6 21:54:25
做的很用心,值得我好好学习,琢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