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摘要: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有些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时,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多变,而不顾学生是否对英语本身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生失去了对这些形式的兴趣后,他们对英语语言本身仅有的一点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果我们在用这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结合英语语言本身饱含情趣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到激发兴趣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能真正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呢?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展示语言,以“美”激趣;二,设置信息沟,以“疑”激趣;三,创设情景,以“真”激趣;四,提出任务,以“用”激趣;五,体验成功,以“悦”激趣。
正文: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都很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传统的激发兴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游戏、表演、唱歌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实物、动作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3,通过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这些激发兴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初学英语者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随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多及难度的加大,这些流于形式的激发兴趣的方式越来越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了。同一个游戏用到第二次,学生就索然无味了;儿歌多唱了几遍就成了念经;表演甚至成了枯燥的背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是由于教师在运用这些激发兴趣的方式的时候,只注重形式的轰轰烈烈和华丽多变,而不重视挖掘英语语言本身的情趣特点,学生一开始就只是对这些生动活泼新奇好玩的形式感兴趣,而不是对英语语言本身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渐渐失去了初学时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失去了对这些形式的兴趣,同时也就会失去对英语语言本身仅有的一点兴趣。如果我们在用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结合英语语言本身饱含情趣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到激发兴趣的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能真正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呢?
一、展示语言,以“美”激趣
英语语言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如创造、形象、美感、和谐、节奏、直觉、灵感等。从广义上说,英语语言的所有这些特征都是美。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对美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在各种英语环境和情景活动中展示英语语言美,让学生去感受、去品味,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英语学习中来,体会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把英语语言的各种艺术特征与游戏、竞赛、表演、儿歌、绘画等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从而由美生趣。如在教英文歌曲“The way ,I sing”(译林版小学英语实验本)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让他们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曲调美;然后让他们反复朗读、背诵歌词,体会歌词的节奏之美;最后,配乐让学生跟唱。这样一来,歌曲的形式美就与歌词的语言美结合在了一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设置信息沟,以“疑”激趣
传统的激发兴趣的方式中,有些如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教师运用起来往往只停留在机械操练的层次。学生之间无疑而问,交际活动成了无意义的背诵。更有的教师为了一堂课的完整、流畅,把课堂上要进行的活动事先让学生排演。这样一来,学生的活动由于缺少信息沟,变的毫无意义,根本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兴趣,在任何形式的活动中都要设置一定的信息沟,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交际。
信息沟指两人或两人以上进行交际时,有些信息只有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形成信息差距,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马克思说:“语言是一种实践,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幼儿习得母语的主动性、积极性来自说话的需要,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能需要。小学生好奇心强,同样也有了解未知信息的需要。学生围绕信息沟开展交际活动,在活动中就变得主动和积极,这样一来就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Who is...” (译林版小学英语实验本)这个句型时,我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带一张自家的合影在课堂上交流。由于学生之间对彼此的家人不是太熟悉,存在一定的信息沟,学生对彼此的家人的职业、名字等怀着浓厚的好奇心,于是这个句型一教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交流了起来,而且交际起来兴趣盎然。“Who is......”这个句型在交流中很自然地就得到了操练。从而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机械操练。
三、创设情景,以“真”激趣
“交际法”教学都注重情景的创设。因为生动形象的情景为课堂教学采用听、说、读、写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结合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创设情景的方式有很多,如利用实物、场景、图片、简笔画等创设情景;利用电脑、电视等电化手段创设情景;利用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创设情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只顾形式的花哨,而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缺乏真实性,往往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北师大程晓棠教授谈到情景的创设时强调:“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法要尽量真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年龄小,他们偏向于形象思维,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易使他们产生兴趣。
在教“A Birthday Party” (译林版小学英语实验本)这一情景功能时,我特意买了一个大蛋糕放在教室中央并把整个教室都布置成一个生日场景,学生怎样庆贺生日,怎样互送礼物,怎样组织生日晚会等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整体地感受,从而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学会“过生日”的功能。并在课后鼓励学生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给自己或同学过生日,让他们试着独立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活动。在他们独立的交流过程中,我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帮助,以便他们能整体地把握“过生日”这个语言功能。而过生日是每个学生都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真实”的情景中给自己或给自己的同学过生日,注意力就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用所学语言过生日上来。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四、提出任务,以“用”激趣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运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对任何事都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英语课上一旦学了新句型就跃跃欲试,迫切地想要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情的机会往往只停留在课文内容的表演上,或模仿课文进行简单的表演。这种方式看起来像是在运用语言,实际上仍旧只停留在机械操练上,根本激发不了学生交际的兴趣。如果在学生学习了新的句型后,能给他们提出一定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使他们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就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第三册 Lesson19(译林版小学英语实验本)询问个人信息这个功能时,我给学生发了一张表,表上写上了姓名、年龄、电话号码、地址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句型采访自己的同学或老师,并填完这张表格,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接受了一定任务,交际有了目标,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就会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采访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采访并汇报交流后,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具有作用,有意义,富有成就感,兴趣大增,运用语言的欲望就更强。这样就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
五、体验成功,以“悦”激趣
兴趣和成功往往是紧密结合的。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而求索不止。这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有的英语教师往往只注重给学生设置各种华丽的活动形式,而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予指导,当学生的活动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教师不是去帮助,而是严厉斥责,这样非但不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反而把学生对游戏等活动形式的兴趣也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心智发展为重点,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多肯定表扬,多点拨帮助,鼓励学生不要怕说错,大胆地练说,给学生多一点自由温暖的感受,多一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实践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品尝成功的愉快。求知欲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就感将会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终生受益。
在教“Shopping” (译林版小学英语实验本)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半真实的购物情景,让学生扮演成营业员和顾客进行交际活动。刚开始学生兴致很高,但在实际的购物中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却使他们的兴趣陡然减了下来。他们发现营业员要价太高而自己不会还价;有些物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可是不会说。这时候,我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当他们能正确进行还价时,我夸张地翘出大拇指说:“Great”,这时,他们信心大增,气氛空前活跃,最后每个人都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由于教师的指导和赞美,学生获得了交际的成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烈。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了任何目的去摧残学生的兴趣。但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华丽多变,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英语学习的特点,把激发兴趣的 “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真正的持久的兴趣。
参考资料:
1, 章兼中,《小学英语教育学》,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P409、P231、P187)
2, 张舒畅,《学习任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周报》,2002年,第28期第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