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小学英语中“连词成句”的几点注意
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 符爱国
引言:随着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小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学科。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小学英语中出现了一种题型叫作“连词成句”,这种题型很好的测试了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这跟小学语文中的连词成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归纳,笔者对这类的题目的教学有了一点浅薄的认识。我将我的一点看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对此我有如下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连词成句 注意
一、看清标点符号。
㈠如果是句号,则是陈述语句。
如果题目中给的是句号的要用一般陈述语气,也就是说它是陈述句。;陈述句的基本结构就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构成的。例如:have a chocolate of bar I (.) 这样的题目给我们的标点符号是句号(.),很显然这是一个陈述句。那么,第一步是找到主语。经过认真的读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主语是I(我) 。第二步就是找谓语动词(谓语动词有be动词和实意动词等)。题目中唯一的动词就是第一个单词have(有/拥有)。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是“ I have … ”(我有…)。还剩下四个单词,仔细读一下就知道是一个固定结构“a bar of chocolate”,所以这句话就应该是“I have a bar of chocolate.”(我有一块巧克力。)。像这样的题目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这种题目的做法。
㈡如果是问号,则是疑问语句。
就要先看是特殊疑问句还是由情态动词引导的疑问句。①如果有where 、 what、 how等疑问词,那么它就是特殊疑问句,就要把疑问词where 、 what、 how 等放在一句话的最前面,它后面紧接的是be动词也就是我们学习过的am、 is、 are三个单词。例如:题目是“it is what (?)”.首先看见它的标点符号是问号(?),所以断定是疑问句,而且经过我们的继续观察我们发现还有一个特殊疑问词“what”,所以就知道这是一句特殊疑问句,故将what放在句子的最前面,然后,我们知道特殊疑问词在疑问句中它们的后面应该要有be动词(am is are),而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句子中有一个BE动词(is),所以很快我们就知道这句话应该是“What is it ?”;②如果题目中有can、 may、shall、would等情态动词,那么它就是由情态动词引导的疑问句。例如:“have I a may new bike (?)” 。这道题目中有一个情态动词may,很显然这就是由情态动词may引导的疑问句。那么我们就要把may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后面紧接的就是这句话的主语(主语往往是人或者物)。很快我们就能写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May I have …”很显然,还剩下的几个单词可以构成一个词组“a new bike”,那么将整句话连起来就是“May I have a new bike ?”(我可以拥有一个新的自行车吗?)。同样其他的句子,例如由can 、would、shall等情态动词引导的句子也是这样的方法可以完成。万变不离其中。③如果题目中没有任何的特殊疑问词,也没有任何情态动词,那么它就是我们最最熟悉的一般疑问句了。这样的题目应该是学生的拿手好戏。例如:“you a are student(?)”.很显然是一个疑问句,而且没有任何特殊疑问词。所以这是一句一般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的基本准则就是疑问词是be动词(am /is /are),而且要把它们放在句子的最前面。通过观察我们看到题目中有一个be动词(are),所以这句话就很容易连到“Are you a student ?”(你是一个学生吗?)。这样的题目还可以先将它当作一般陈述句来做,然后再由陈述句改成一般疑问句。例如“you a are student(?)”这题还可以先将它写成一般陈述句的形式“You are a student.”。然后将它写成一般疑问句,即是将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be动词)对调,得到“Are you a student?”,这样这句话也就完成了。相信这样的方法有时更适用于一些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要同学们记住的是要把be动词放在句首,紧接其后的是主语,其他成分也就容易补上去了。
㈢如果是感叹号,则是感叹语句。
在小学里我接触到的感叹句也就那么两种。我们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去做的。这也就要求同学们掌握最基本的模式。我平时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由what和how引导的感叹句。
①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
我知道有what引导的感叹句,其基本结构是What + a + adj. + n.。例如:“What a nice book !”(多漂亮的一本书啊!);“What a beautiful girl!”(多漂亮的一个女孩啊!);“What a big fish!”(好大的一条鱼啊!)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要求同学们记住的是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结构。这样不论遇到怎样的题目就不会束手无策了,更用不着死记硬背。例如这样一条题目:“a what scarf long(!)”,那么,这条题目按照刚才的“公式”就能很快做出来了。首先把“what”写在最前面,然后写量词“a”,接着是形容词“long”,最后把要修饰的词(也就是主语)写下来,这句话也就是“What a long scarf !”(好长的一条围巾啊!)。其它的题目也是大同小异,只要同学细心,记住这样的基本结构。
② 由how引导的感叹句。
与what引导的感叹句相似,how引导的感叹句的结构是“How + adj.( +n. /名词短语 + be动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主语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例如:How nice the bookmark is !/ How beautiful the girls are !这里的be动词取决于所要修饰的单词,也就是这句话的主语的单、复形的情况。有这样一个题目: “dress beautiful is your how (!)” 。当我们拿到这样的一条题目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感叹句,所以第一步就是找到引导这句话的感叹词,很显然这句话的感叹词是“how”,根据我们已经掌握了的how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模式,我们很快就能够根据how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结构把这句话写出来:“How beautiful your dress is !”。
二、注意特殊句型
还有一些连词成句的题目看上去似乎是无规律可循。怎么去做呢?有这样一条题目:“to time to go it’s school (.)” 这是小学四年级的一条题目。这样的题目就要求学生对有些句型的熟练掌握。这条题目考的是学生对句型“it’s time to do sth.” 的运用和词组“go to school(去上学)”,这是一条交际运用题。很显然,这条题目的答案应该是:“It’s time to go to shool.”(该到上学的时候了。)像这样没有明确的主语,而用it作形式主语的句型还有很多。例如:it’s late !/ It is rainning now./It does’nt matter.等句型都是用it 作形式主语的,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掌握、熟记。
还有一类句型叫做祈使句。这样的句型往往没有主语。例如:“Go to the playground ,please.”(请去操场。)这样的句子就省略了主语,完整的应该是“我请你去操场。”所以这样的句型也是学生所需要掌握。有这样一条题目,“breakfast , have Mike(. )”。很显然这是一句祈使句。拿到这条题目时,如果对句子的意思不明白也许就无法下手。但是如果明白是“让迈克吃早饭。”这条题目也就很好做了,这是一条省略句,所以很快就能得到答案:“Have breakfast,Mike.”。有很多像这样的题目,没有明确的主语、谓语等。这就需要学生对所要完成题目的句子意思的了解,对一些固定结构的掌握。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背诵课文。这样既可以很好的记住课文的内容又能够很好的掌握某些固定的短语等。这样才能百战不殆。
三、注意句子是否完整
往往学生在做完一条题目以后,经常会出现句子还没你有写完整,单词抄写错的现象。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其中也包括学习不错的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出现漏字、错字的毛病。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在做题目时要不断地给同学们出“难题”,让他们出现错误,并能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发现错误,加深映像。还可以通过帮助其他同学“找错误”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强细心意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注意字母的大小写
字母的大小写,应该是不断提及的话题。在英语中经常需要的大写的有每句话的开头字母、人名、专有名词等。例如:“thank you,liutao.”这句话中有三个字母没有大写,应该将它改成:“Thank you,Liu Tao.”这样这句话也就很明白了。与中文不同,在英文中字母的大小写有时也就决定了一句话的意义。Doctor 和doctor就是因为一字之差其意思也就大大不同,前者是博士而后者则是医生。Sprite和sprite,Smith和smith等等诸如此类的词他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的意思却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类题型的讲解。希望广大的小学英语教师平时多总结,多留意,学生的错误也就自然而然会少点。
我在教学中不断帮助学生总结,学生就能很快地记住这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在考试中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型也就能得心应手,正确率也大大的有了提高。 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薄的经验总结,还有许多的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能和广大同行共同商讨,共同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