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洛尘法的一个帖,有感而发。
我是一名普通小学的英语教师,我们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不是很好,很多学生都是外来工子女,或者当地下岗人员子女。学生贪玩、上网、打游戏、看电视、不交作业情况较多,很大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从不过问小孩学习。绝大部分差生家长无力负担小孩课外补课费用,只能靠老师帮他磨。而这些小孩本身学习习惯就很差,上课不听作业不做,教师教他们非常累,领导还找你要成绩。
我们这边英语师资是不足的,每个老师都要带4个大班,每个班近50名学生,每周计划课时每班只有3节,老师不得不另找时间上课,每周20节左右。
牛津英语这套教材信息量非常大,难点很多,一两个单元就要学会一个时态,这在以前朗文初中教材中往往要花半个学期的时间去学的。这对于我们普通小学中等以下程度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学生考不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部分孩子家长也辅导不了,老师只能利用课间、放学后的时间去磨,学生上课学习了一天,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忍心不让他们课间不下课、中午不休息,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分数闹的啊。英语学不好中考高考都过不了。严重增加了教师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学习负担。
再看看我们学的英语有用吗?真正有几个在中国生活的人过了大学四六级如果不从事外贸等英语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可以用到英语的?就算用到,不是社会上还有一种职业叫翻译吗?不懂英语的老头老太在懂英语的导游带领下也能畅游英美啊。
有人说中国要发展,要开放,要学习英语。可是真的有必要人人都学英语吗?真正跟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几个人里面才有一个呢?日本人的英语比中国人差吧?人家不像我们把英语看得那么重,中考高考、学历学位、职称都要考英语,可是人家不也是世界经济第二强国?
现在的中国教育就是过分片面的看中英语,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师资的投入和培养。把英语作为选拔人才的一条硬杠杠是对一部分英语不好的人才极大的不公平,也许人家自己的专业出类拔萃,就是英语不达标,就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未免太不公平了。把英语放到一个比母语更高的地位上,就是病态了。
再说回到我的学生,有的人就是能力有限,语文数学都学不好,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让他先学好语文就让他来学英语,实在是很为难他。有人说英语学习主要靠兴趣,我想天生对英语没兴趣的中国人是大有人在的。为什么要强迫每一个中国孩子从小就学英语呢?英语可以作为一门副科,或者选修课呀。喜欢的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学,以后也可以往这个方面发展,不喜欢的,没兴趣的、没能力去学的,可以不选修,或者作为副科不作为升学必考项目。这样英语不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的科目当中,有时候看到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英语上还起色不大,真得很无奈,他要把这些时间精力花在他擅长的科目,可以学到多少东西呀。
看到我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英语,有个沉重的童年,我真的很难过。
大家来讨论,在小学阶段,英语有必要作为一门主课提那么高的要求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