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小学英语趣味教学得失谈

byd520 2006-9-22 13:09 [复制链接]
有人说:英语是英美帝国用来大量消耗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武器。中国有约5000万中学生,600万大学生,还有无数的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可怜兮兮地啃着英语这块"金砖"。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随着全球进程化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当一门语言取得国际交往的标准语言地位时,我们就只能迁就它、掌握它,进而利用它,此为上策。因而,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06-9-22 13:11:55

论小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

实施素质教育已有数年,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不断更新,但其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个核心。唯有确定创新思维的核心地位,素质教育才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创新教育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改革。但更有许多学校对创新教育处于摸索状态,不知从哪里做起。但为适应经济腾飞和人才的需求,学校又不得不把以创新教育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改革进行到底。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改革文化、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文化、科学课程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支柱。在这类课程中贯穿创新意识,不是要消弱基础,而是为更好地巩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作奠基。要使学习基础与创新思维真正结合到一处,学校教育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还要教他们“会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知识量正以几何级数剧增,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的更新。学生走上社会后,接触到的是更多的新知识,而老师传授的是极其有限的,往往也不能直接套用。因此,学校教会学生怎样获得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研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的确,社会在变化,事物在变化,对以前老师教给的东西,往往会与现实的不符。这就需要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掌握新技术的本领。因此,学校和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对当前的文化、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那么,如何改革,才能让学生真正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1、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眼前的信息或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维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它不拘泥与传统的经验和方法,而是力求向更高更新的方向迈进。实践证明,发散性思维无论是在数学教学中,还是在语文和作文及其它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都起着启发和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要着重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要注意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品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者的关系往往会处理不当,而产生令人遗憾的结果。如某教师在教了《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后,问学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被提问的学生说:“狐狸太狡猾,乌鸦不该上它的当。”大多数同学作了类似的发言,但有一位学生却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他正是利用乌鸦这种爱慕虚荣的缺点,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他的这种回答,表明他的思维方法具备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按说,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其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遗憾的是老师却摇了摇头说:“大家说得对,狐狸狡猾无比,竟欺负像乌鸦这样的弱者。我们可别上当。刚才那位同学的奇谈怪论,可能是上了狐狸的当了吧?”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而刚刚发言的同学则低下了头,满脸通红,直到课后,这位同学都没有再吱过声。再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导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邱少云像巨石一般”这句时,以“为什么不把邱少云比作‘巨人’而比作‘巨石’”让学生讨论。于是,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石头是无声的,而忍受烈火烧身邱少云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石头是不动的,而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也是“一动不动的”。
——石头是不怕火烧的,坚强的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对烈火无所畏惧。
——石头是最坚强的,英勇的战士意志比石头更坚强。
——部队潜伏在山沟,山沟里当然也有巨石,邱少云趴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也像一块巨石。
……
学生们各有各的见解,千奇百怪。如果教师在学生发表了一两个见解后就急于总结、聚合,就会扼杀了其他同学富有创新的见解。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充分肯定讨论的结果,激发学生积极性,强化学习的成功感。
2、鼓励学生的好奇感、求知欲和质疑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要还学生以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这是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恋先生的一点很好的建议。儿童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潜在的创造力向现实的创造力转化的重要阶段。创造型学生一般不循规蹈矩,对事物常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质疑。而由于家庭的管教及学校的规范生活,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创新思维培养问题时指出,求知欲不会自然而然地涌现。这就需要教师去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新异的情境,以激发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例如,将课本上的知识以童话故事、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的效果,关键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进行推断或论证。某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情景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怀疑:“手榴弹、子弹等都是极易爆炸的东西,课文中说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那邱少云身上的手榴弹、子弹之类的东西为什么没有爆炸?”问题提出后,正当老师和学生们都疑惑不解时,还是这位同学大胆设想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邱少云用手狠狠地抓身下的土,把手榴弹和子弹埋到了地下……如此设想,先不论他的设想真实与否。就他大胆质疑的精神和积极设想的态度,说明这位同学有很强的创新潜能,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他科学的质疑,以发掘其创新潜能。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发现和发明都来自怀疑和好奇。善于怀疑,可以从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异常,再通过大胆的设想、实践,很有可能会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挑战现实,大胆设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3、指导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依存于生活,教育最终又将归宿于生活。正如卢梭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说明教育与生活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作为考试奴隶的学生必须被解放出来,培养死读书,读死书工具的教育必须走出校园和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只有加强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驾驭知识,并真正受到启迪,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学校、教师辛辛苦苦把一点一滴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真正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却又拙手拙脚,不能灵活运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于极大地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人”字型铁路的设计使火车上山容易多了。尽管在学生的生活中能见到这一现象,但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通过看图和演示让学生首先了解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状况,思考:为什么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再启发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骑自行车爬陡坡,怎样爬省力?为什么?其实,骑车走“S”形线路和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爬坡是同一原理。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容易使学生掌握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便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兴趣,他们会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校通过加强艺术教育,活跃孩子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他们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激发学创新意识的产生。艺术渗透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对艺术的发现,艺术的认识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类课程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才能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而一定量的练使学生变得更灵巧,并富有创造性。
三、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点拨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课堂教学外,要组织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如读书会、演讲会、朗诵会、故事会、黑板报、手抄报、作文评比、知识竞赛、文艺作品创作汇演、古诗词背诵比赛等等。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形成。组织课外活动,一是成立兴趣小组,把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吸收进来,给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活动空间。二是加强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密切联系。兴趣是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对所研究的事物达不到“入迷”的程度,便不会产生灵感。参加兴趣小组是参与社会实践和知识驾驭的结合体,它能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灵感。
四、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志力
创新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这种劳动要求劳动者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如果只对某些事情有所爱好,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就只能浅尝辄止,难以有所成就。爱迪生为发明灯泡,试用了几千种灯丝。正是由于他抓住目标不放松的坚韧毅力,他一生有数千种发明创造。无数事例都告诉我们,凡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力。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品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既不盲从,也不独断;既不踌躇不前,也不鲁莽行事。为此,我们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既要能锻炼学生顽强的毅力,又要让学生经过反复试验从中获得乐趣。
促进人类的进步,需要人类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人们不懈地探索、创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的创造力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对人类自身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挖掘潜能、开发与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