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峰老师的 “一课三品”
沈峰老师不愧是名师,每次听沈峰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这次沈峰老师的讲座中提到的“一课三备”和“一课三品”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说一说一课三品。
像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出去学习和听课的机会很多,但是经常地听课究竟有没有效果呢?就我自身来说,有时确实能有所收获,但有时却是在浪费时间,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出去听课有效果,不再是浪费时间呢?
沈峰老师说的“一课三品”原则,目的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有效的听课。对于一节课,要做到:一、知其然—这节课应该怎样上?即事先预思考,如果是我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怎样上?有了这样的一个预思考过程,就会和上课教师的课有一个比较,是自己的进步更大,听课效果更好。也就是说每次在出去甚至是在本校听课之前都应该把要听课的内容事先浏览一遍,然后想想这就课如果让我去上我应该怎样上呢?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大体写出来,然后在听课时把自己设计的和听到的老师的进行比较。这样才能达到听课的效果。才能知道他所讲的是什么?才能了解讲课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意图。记得有次去扬州听了一节上海老师讲的课,教材也是沪教版的之前我对这套教材一点都不了解,听这位老师的课的时候,虽然看上去这节课气氛很好,是一堂好课,但是不知道她每个过程设计的目的,对于我自己今后的课没有什么帮助,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所以说要了解所要听得课程,能提前预设课程。
二、教师要知其所以然—这节课为什么这样上?教师不能只听和单纯的记录,教师不仅要边听边记录,还要边想边分析。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的?有什么联系?三、知其未尽然--这节课还可以怎么样上?还有哪些改进之处?自己认为听完一节课之后要和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交流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才能很好的理清上课人的思路。最好是在听完一节课之后能和同事评一评。记得有一次在仪征听课,觉得这位老师上的课实在不敢恭维,课堂气氛沉闷,感觉学生要掌握的东西好多都不会,自己感觉这不能算是一节好课。但当我和同事交流的时候,同事说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整节课设计都是有故事主线的,她是把单词放在三个场景中,然后又设计了一个统一的故事主线。真是一下子就把我点醒了。突然觉得每节课都是有可取之处的。还有一次是在校内听课,感觉这节课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这节课让我无话可说,让我说一下这节课的缺点我真的找不到,但要说这节课有多好也未必。后来有一位同事说你有没有感觉这节课特别的流畅,好像一切都是在设计好的,预演过的呢?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
三、知其未尽然--这节课还可以怎么样上?还有哪些改进之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她有利于我们为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有利于我们在发现别人不足的同时也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得有一次开公开课,同一课我在学校上了四遍,听课的是我们英语组的几个成员。她们也跟着听了四遍,每一遍她们都能提出新的问题,每一遍我都有新的收获。同时自己也在反思在改进。
如果我们在每次听课时都能做到了“一课三品”,相信在我们将在三尺讲台上站得更稳。相信我们一定会快速的成长。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