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孩子“听话”,老师希望学生“听话”,上司希望下属“听话”……所谓“听话”其实就是自觉遵守必要的规则,一个好社会应当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规则不应当是被强制执行的,只有享受了足够的自由,人才会自觉自愿地“听话”。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本文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也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编者
—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
当红灯亮起,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尽最大可能地将自行车越过停车线。—“饥饿”的自由
《爱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孙瑞雪说,你几乎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在自由中成长的人。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严谨的规则之中,被迫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被要求无条件遵守,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从小时的不许玩水、不许翻箱倒柜、要听父母的话(无须思考对错),到学龄时的上课必须把手背在后面、必须听老师的话(也无须思考对错),再到工作时期听领导的话(仍然无须思考对错),我们一直为各种强加的规矩压抑着,我们的精神意志自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尊重,也从来没有机会真正的自主。
久而久之,当我们对自由总是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时,每一项规则无论合理与否都令人不自觉地反感,而内心深处就产生了强烈的补偿意识(这一点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而当自我补偿的心理需求不能在理性层面实现,就转化成了非理性的形式(比如骑车超越停车线)。
首先是自由,其次才是规则
说到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我想首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充分地自主,其次才是规则。孩子得到了足够的自由,对自由不感到饥饿,对规则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那么遵守规则就会容易很多,即使是对于特殊情况下要遵守的不合理规则相信也会具备更强的承受能力。
人的需要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
女儿沛沛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去家附近的一家超市里的翻斗乐,一出门哪儿都不去,直奔那里。当时是夏天,里面空调开得很冷,卫生情况亦不甚好,奶奶怕她生病,反对她去玩,觉得在花园里玩更好。本来我觉得温度低点关系不大,再说,在哪里玩应该由孩子决定,所以我经常晚上带她去。但后来沛沛的确病了一场,这让我在奶奶面前有些气短,便也开始想办法让她忘记那个超市,尽量不让她想起。虽然从来没有严厉禁止过,但我们躲闪的态度显然是让沛沛感觉到了。人的需要的确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之后的沛沛对于这家超市形成了一种焦虑,一旦想起必去不可,尽管她说起来语气都有点酸溜溜。
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平静
我知道是我压抑了孩子的自由(虽然不是强力压制),其实没有什么理由不让她去,我后悔不应该妥协,我必须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她。于是我在家人面前立了一个规矩,从此之后,沛沛想去就去,家人不得面露难色,也不要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而是高高兴兴地带她去,里面冷就带件衣服(这算是我最后的一点妥协吧)。
在一个多月的自由选择之后,结果是——平静,并且愿意遵守规则。沛沛仍然喜欢去,但不焦虑,也不会非去不可。有时,她想去的时候天色已晚或者正逢中午就要吃饭,我就和她商量明天再去,她都会欣然答应。这就是自由的结果,是相信孩子的结果,孩子得到自由后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更愿意遵守规则。
我相信,对孩子的自由、选择的权利限制得越多(即使打着帮助他们的旗号),也越是在从他们身上剥夺更多的责任。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我相信孩子也不愿意,而且我也相信孩子有能力选择,有能力在自由中发现规则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在上帝的神坛上发过誓,要永远仇视对人类思想的任何专制。”这是刻在美国杰斐逊纪念馆中一块石头上的话。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有一天,当沛沛做出的选择是我所不认同的时候,我想我会在充分的提醒之后,给予最大可能的尊重和支持。
附言:自由是什么?
这里的自由是指精神意志的自由和生命不受限制的自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主。举个例子,当婴儿想吃奶的时候,我们因为想让他形成按时的习惯而拒绝他,这就是对生命自由的压制;当两岁的孩子玩水的时候,我们觉得听故事更好而想办法把他从洗手台边诱走,这也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孩子此时的精神需要是玩水;当孩子见我们端着一杯水也想自己端的时候,我们因为担心打烂杯子弄翻水而拒绝他,这同样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自己端稳水杯并自己喝正是此时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
是否给了孩子自由,关键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成与你一样平等的人,是否充分地尊重了他的意志,而在具体事情上是否给了他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权力。
相信孩子,他们并不比我们更无知,当你把必要的生活状态都展现给他们时,他们一定能在自由的实践中理解规则的存在,并主动去遵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