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麒小2012--2013第二学期备课帖4b

nyf 2013-2-18 11:4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5 08:26:06
Unit 1 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Ben人物图片,Who is he ? 学生回答He is Ben. He is new here. He is a new student.Let’s say---Welcome to our school.复习相关的句型。接着利用ben新来的信息,出示一些人物图片,巩固操练who is that man/women/boy/girl? He’s /she’s…在此基础上,出示遮住一半的人物图,拓展复习Is he/she…? Yes ,he/she is. No, he/she isn’t.学生大部分能熟练的练说。
在Freetalk中复习了Are you cold ?Yes, I am. No, I’m not.在此基础上,引出Are you a teacher? 自然且效果也不错,只是要提醒学生注意a/an不能漏掉。再结合chant练习Are you a…?Yes, I am. No, I’m not.最后,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本课单元的重点句型后,我再回到课文的教学。课文的学习,我是让学生小组自学,再通过一些ask and answer 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学生在课上都能背诵了,效果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2-25 08:50:48
Unit1教学反思2:
第2节课教课程名词和句型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 afternoon? We have… / I have…在课堂上简单复习巩固星期名称,并学习课程名称,这15个单词大部分学生通过反复运用练说,小对话示范,再用现实生活中的课表(Timetable),学生再自己做自己的课表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兴趣。这两节课都有一个较真实的话题,学生就有话可以说的。多次重复,这些单词他们不知不觉间已经掌握了。在生生的交流中,我还是发现学生对于在上午、在下午、在星期几的上下午存在问题,因此,我又一次重申了这几个词组的特点。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我还记得,当我在课堂上使用Part F Design a timetable you like的Timetable时,我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愿望,设计一个合乎自己的课程表。这不打紧,全班有1/4的学生都把PE填满了整个表格。我一看就有点生气,但是这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啊,我决定还是引导。我特意点了一个班上调皮厌学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就听他的嘴里”PE、PE、PE…”蹦个不停。我说“不错,加油!**说不定,以后真能在体育运动上有所作为。”不出所料,全班炸了锅,学生一听来了劲,马上踊跃举手,我有点了几个好学一点的学生。他们的课表就相对合理一些了。然后我问,“哪种课表好?哪个真正做到了劳逸结合?“大家都选择了后者。我接着说:“**的课表也不错,很真实。但是就是太累了,一天7节体育课。”又是一阵哄笑。**也把课表改了,加上了Chinese、 Maths、 English、 Art 、Computer Studies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0 19:25:43
第一单元反思(3)
小课文的教学和音标的教学是本单元的难点,特别是音标内容的教学,好难哦,都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孩子们学习,这儿除了学习句子以外,还涉及到第三人称单数,真的感觉学生没有必要学那么多,但是不教又不放心,教了学生也是无法理解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内容?E部分一个简短的对话,但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也不少。首先通过Look at the pictur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Such as: What can you see? Who’s the boy? Where’s he? 学生自然回答道:He’s on the tree.  教师顺带教学比较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 的不同。并通过选词填空来练习巩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后在动作的帮助下理解climb 这个单词, Come down 通过词组come here和sit down 的组合,让学生理解,并区分come here, come in。最后通过小组表演来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0 19:27:11
第一单元反思(4)
在第一单元的练习中,对于本单元重点掌握的单词句子学生都掌握的比较好,学生最多的错误就是音标的辨音,翻译句子和阅读理解,音标的辨音一直以来是学生的难点,语音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强化的过程,它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从学生目前的情况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 有些学生单词的读音缺乏准确性,2 学生不能找出划线部分的读音,受前后音素的影响,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教学逐步纠正,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就需要进行一些技巧的辅导和长期的训练,不知道同行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0 19:28:04
本帖最后由 nyf 于 2013-3-11 19:22 编辑

Unit1 教后反思(5)
         第一单元的练习不难,所以在学生做完练习批改的时候比想象当中的好一点。而且错误相对比较集中。
  在练习中音标还是学生失分的部分,学生语感还不是很好。失分最多的一个地方时翻译句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翻译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练习中的这个翻译相对降低了难度,所以学生在这题当中错误很集中,都是错在了第一小题,学生习惯性的将who's 填进去,而没有将这个单词填进去之后朗读句子,在讲解的时候提醒学生之后学生都会自主改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0 19:29:57
本帖最后由 nyf 于 2013-3-11 19:28 编辑

第二单元反思(1)
Unit 2 At a party 还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句型Who’s the boy/girl/man/woman?只是在问人时,加上了对方的身体特征和穿着打扮。由于长着(with )穿着(in)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
在教学with前,我先归类复习了身体部位和大小、长短等形容词,并结合中英互译和仿说,由于知道学生的单、复数身体部位不分易混淆,故在呈现时,我有意识的把单数(nose, mouth, head)和复数(eyes, ears)以及不可数(hair)分开板书。在单词句型操练中,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在上课前,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满意的五官,课前为自己这个满意的五官画出一个夸张的图形,然后贴在自己相应的部位。整节课中,让学生去观察。先是我请学生上台,固定几个同学,我问学生来答,然后,一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寻找特征明显的学生,用who’s the…(with…)? He’s/ She’s…. Which one? The one with….”这些对话来练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说加以区分,当堂的效果还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0 19:32:14
第二单元反思(2)
在第二课时中,我教学的内容就是学习描述学生的穿着,同样问了课堂的顺利教学,我在预习作业中布置了学生复习颜色单词和服饰单词,让学生先进行背诵,在课上教学时,学生明显就感到顺利多了。在一个一个内容教学的时候,学生理解的比较清楚,如描述学生穿着,描述学生的长相,但是我两个内容和起来进行的时候,学生的错误就有了,不过这种现象也是一个学生正常的接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还是能很好的加以掌握的,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耐心,逐步帮助他们逐步改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0 19:33:03
本帖最后由 nyf 于 2013-3-11 19:35 编辑

第二单元反思(3)

本单元的另一重点句型是:Is that girl……?由于在Unit1中接触过,我总是在课前的Freetalk中有意识的练说。至于本节课的难点with /in的区分与运用,我采用的“细讲多练”的方法。在with 的教学之后,我展示了一些漂亮的洋娃娃,穿着不同颜色的连衣裙,女生都非常喜欢,通过句型Which doll do you like? The one in the…来教学in,并且形象了解释了in的意思,在……里面,在衣服的里面就是穿出什么样的衣服。在巩固with /in时我设计了许多练习:单词填空、看图说话、句型改错,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这二个词的用法。
但是在课后的《一课一练》中发现学生错的厉害。如:大眼睛的男孩---the boy with big eyes穿绿色毛衣的那个---the one in the green sweater那个男士是你的老师吗?---Is the man your teacher?学生不是in/ with不分,就是单复数不分,或者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问谁)混淆。我想: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是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关键。学习英语没有捷径,只能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指导背诵,多一些练习,期待学生能在更多的语境中慢慢分清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1 08:52:30
Unit1第三课时教后反思:
E部分一个简短的对话,但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也不少。课前我先画了一棵树,what’s this? 部分预习的学生很快回答It’s a tree.教学单词tree,接着贴上刘涛图片,who’s the boy in the tree? 教师顺带结合小鸟和苹果在树上教学比较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 的不同。并通过选词填空来练习巩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后在动作的帮助下理解climb 这个单词, Come down 通过词组come here和sit down 的组合,让学生理解,并区分come here, come in。最后通过小组表演来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
F部分的音标教学,很难,都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孩子们学习,这儿除了学习句子以外,还涉及到第三人称单数,我只告诉学生加了s是动词的适当形式,我们之前还学过She looks so funny.讲多了,真怕学生混淆,点到为止。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3-3-11 08:53:36
Unit1第四课时教后反思:
     本课是教学G部分,并综合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的单词和句型。
为了复习句型,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我出示几个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这个人物,让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然后,出示另一个人物图片,但是不能让学生看到,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去猜测这个人物,学生都普遍用到了is she a _____? Is he a __________? Who is _____?等句子,很好的把课上所要锻炼的句子进行了操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练习完说话训练后,我请学生观察两组句型is she a _____? Is he a __________? Who is _____?的句意和形式的差别,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区分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差别。课堂反映还不错,但之后的《一课一练》的练习上,学生解题时还是出现了混淆。我想,多比较,多练习,学生一定会慢慢掌握的。而G部分的课文阅读,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其幽默之处。同时进一步复习Mr,Mrs,Miss及新学的sir的差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