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9岁,四年级。以前,她提出问题向我请教,我总是有求必应。因为我觉得要呵护孩子的求知好问精神。刚开始,我发现她能积极思考,久之,却发现她只满足于记住答案,而且对我形成依赖心理,甚至连简单的四则运算也要问我,比如10除以25,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有选择性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必回答每个问题,拟定以下四条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则1:孩子能自己解答的不答
一些简单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至于字词的读法、写法,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四则混合运算这些基本知识让孩子立足课本并通过查字典、记规则、网上提问等方式来解决。家长不能替代字典、计算器。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原则二:家长不能解答的不答
孩子提的问题有的很难,家长不能解答,不能不懂装懂,不知为不知,让孩子知道家长也不是万能的。比如有的孩子问: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是什么关系?有家长不懂装懂,答道:慈禧太后是乾隆皇帝老妈。再比如,有孩子问:青蛙有没有耳朵?家长答:青蛙肯定没耳朵。孩子问:你怎么知道?如果没有,为什么人一走近,它就“扑通”跳下池塘?而实际上青蛙有耳朵,只是没有耳廓。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回答问题要慎重,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应付,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为孩子求知提供方法、方向。
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认为家长无法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我不知道答案,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也许等你长大的时候,你会成为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这种方法很好地保护了孩子求知的积极性,而且激励着孩子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韦勒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幼时,一个星期天,他和小伙伴们在河边捉了几条鱼。他回家把这些鱼放在鱼缸里而且精心照料。不料才过几日,鱼都死了。他非常伤心,想找到原因。他解剖了一条小鱼,发现一撮乳白色的小虫子在小鱼的肚子不停地蠕动。他问父亲:爸爸,那是不是小鱼的后代?父亲说:那是寄生虫。韦勒提出许多问题:“寄生虫是怎样钻进鱼肚子里?小鱼是不是寄生虫害死的?怎样消灭这些寄生呢……”他父亲告诉他:“寄生虫是难以消灭的病源,它们危害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有哪些能消灭它们的好方法我也不知道。孩子,你长大了去研究一些好办法,为人类造福。”虽然韦勒的父亲没有为韦勒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他却为孩子的求知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方向。此后,他更加爱好生物了,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生物学家。如果他父亲不懂装懂或严厉训斥责骂他,他就不会有辉煌的未来。
原则三:有难度问题,家长要抓住关键,点到为止
有些问题,有一定难度,家长不必面面俱到,突出重点,抓住孩子不懂的关键点,仔细讲解,余下的其它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
比如孩子问:“75÷4÷25=?”家长可以提示:除法与乘法是互逆运算,本题可运用简便运算,简便运算的一个重要方法把其中的除数变成整十整百的数来简化运算,然后让孩子抓住这两条去思考如何解题,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具体的运算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原则四:重复问题,三次以上不必回答
孩子提的同类问题,家长至多讲两次,三次以上不必回答。如果次次问答,孩子在听讲时不认真,注意力不够集中。家长讲了一次孩子可能遗忘了,在第二次讲解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是最后一次讲解,下一次不再讲了,适当做笔记。这样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效果就会提高。如果孩子听了两次还是忘了,家长要孩子翻看以前的笔记,不必亲口回答,要切断孩子的依赖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