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教研工作方式 促进教学优质化
2004年以来, 我们在进行教育部课题“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的研究过程中,就如何发挥教研机构在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改变视导方式,让视导与校本教研结合。集体视导是区县教研机构的一种主要工作方式。为了适应校本教研的发展,我们加强了集体视导的针对性和研究性。
一个重大改进是实行菜单式集体视导,即在每学期开学初要求基层学校就该学期要求集体视导的内容、时间、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以书面形式反馈到区教研机构,并对此进行统筹安排。另一个重大改进是视导与校本教研结合,视导时基层学校的教师与教研员一起听课,然后学科组的教师与教研员一起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对听的课以及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教研活动下移,让活动与校本教研结合。为了适应校本教研的发展,我们对学科教研活动也作了较大的改进。
一是研究的内容下移,即活动的内容以基层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研究主题,聚焦课堂,以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疑惑为重点;
二是活动的地点下移,教研活动安排在基层学校。先听课,然后上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参会教师、学科教研员一起研讨交流;三是活动的方式由教研员的主讲为主变为参会教师、教研员的研讨为主。
开展网上教研,拓展教研工作时空。学院为发展网上教研,实行了教研员进行网上教研制度。要求每个教研员每学期利用学院网页上B BS论坛组织两个以上的专题讨论,利用教学资源库为基层学校提供五个以上教案、试题等教学材料。
教研员利用BBS论坛,有的开展对试题的研讨,有的开展对区教研活动展示课的研讨,有的开展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研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研究的内容。
3.谈农村小学开展教研工作的几点看法
随着“普九”目标的基本实现,教育科研将被摆在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毋庸质疑搞好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笔者发现,农村小学在教研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一些教师素质低,业务不精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日常接触的教师中发现,有的教师基本素质差,上课写错别字、出现知识差错;还有个别的抱着原有的文凭认为有些知识就够了。孰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不断的更新,如不加强学习,就将成为一潭“死水”。要给学生“一杯
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长流水”,教师就得不断地研究、探索,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研工作重形式,不重实效
许多学校在教研活动方面形式化的东西太多,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业务学习笔记大多是应付性的东西,大部分学校有课题,但围绕课题进行的教研活动却寥寥无几;评议课也多为应付性的简单说两句,主题不明确,发言人不能完全投入,不是跑题就是不了了之,缺乏应有的争论,体现不出教研的气氛。这些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也制约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三、普遍教法陈旧,课堂效率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听课中经常看到有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如在教“象”时说:“大象的象,记住了吗?……”。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方法仍然使用,课堂上死气沉沉, 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学生个性被扼杀, 课堂上教不会, 课下搞题海战术, 其结果使学生苦学厌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课堂效率低。
四、作业批改质量差,缺乏经验总结
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都是由批无改,有日期无批语。作业使学生吸收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批改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医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技能、技巧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教师还可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批改作业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提高质量。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一套自己成功的教学方法, 但总结不出来或不总结, 重视教学经验性的成型的东西特别少。一个教师课上的再好,如果不善于总结经验,不进行反思,那么它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教研部门和学校也缺乏对教师教研成果的奖励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