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参加“2007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课观摩活动”的老师请进!

昆玉人 2007-5-10 09: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9 18:59:27
原帖由 昆玉人 于 2007-5-18 09:29 发表
感谢txhsghj 的帖子,真实的还原了精彩的镜头。

版主啊,你去听了吗?
发表于 2007-5-21 05:47:44

旁听

:loveliness: 听说沈峰的课很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啊
发表于 2007-5-21 08:20:33
回51 楼  慧子 :

老昆没有去参加,遗憾中,也正因为如此,希望看到更多能还愿当时精彩的帖子。请……                           

谢谢。
发表于 2007-5-21 11:44:58
等我拿到光盘,我来学习一下怎么发给大家。
发表于 2007-5-21 12:43:00

转发一帖

南京之行有感
                 湖师附小     郭美阳
5月10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2007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新课程 新精彩 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在三天的活动中,我们共听了14节课。时光不会倒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聆听,思考,选择,吸收。假如将这场研讨会比作麦田,那我们就是那辛勤的拾麦者。到处都是Intelligence , 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华全盘吸收,但一定有所选择地摘取了自己心目中最大的麦穗吧。以下是我的一些所思所感:
在三天的听课中,我一次次感受到了名师们的素质和水平。特级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具有亲和力的教态、出众的课堂驾驭能力、返朴归真的教学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级教师沈峰的课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江苏南京使用的教材是牛津英语,用当地老师们自己的话说,存在着的问题是“教材难度大、难教;学生层次化,难带;由此引发活动难开展”。而就是这样的“三难”问题在沈峰老师的课堂里都不是问题了,这不得不引发人的思考。在我个人看来,这首先归功于沈老师成功、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沈老师以“对话”的状态投入到备课、上课全过程;将“源于课文而高于课文”作为教学的目标;用“分段”策略解决课文篇幅长的问题;用“真心实意、真情实感”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创设真实与模拟真实;源于生活,重在交际”的活动设计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从机械模仿到真实运用的飞跃。其中沈老师对“生活化情景创设的用心良苦”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在第一节课“Planning for the weekend”伊始,便抓住自己是首次见到孩子们的时机以及有众多听课教师在场的现有教学资源,自然贴切地创设了“Interview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真实采访情景,教学的内容在无影无形中渗入了采访的每一个细节。“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this class?What’s your hobby?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What’s your e-mail address?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evening? ”进而过渡到“向听课教师介绍你的新老师”“学生接受新老师的采访活动”,让新知“be going to”的习得水到渠成。在巩固拓展环节的情景设计更是颇显精致。结合现在城里孩子周末生活内容单调单一、无法体现新授词组“join the concert, see a Beijing Opera”等的有效运用,沈老师将公众人物杨澜、布什请进了课堂,让学生们在虚拟真实的“杨澜、布什周末活动专访”情景中过了一把瘾。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是在第二课“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中,沈老师将自己去美国培训期间认识的朋友和学生们带入了课堂,最大限度地这一现有、宝贵的教学资源,将一堂关于Penfriend的课上得活色生香,让学生在下课的那一刻不甘就这样离去,带着一脑子的疑惑而急于求得谜底——这些信是否是真的写自那个美国校园里的人?他们是否真的可以当我们的笔友?我们写的回信,他们是否真的能收到?当看到老师微笑着对他们频频点头表示是“真的”时,孩子们才带着一脸的满足与兴奋飞出了会场。此时的我为孩子们渴求真实交往的心愿最终得以实现感到羡慕,同时,从孩子们的反复盘问中看到了平时课堂上似乎缺失了一种“真实”,真因为这种缺失,使得孩子们偶然得到时就显得如此的“虚幻”与“疑虑”,而沈老师却让孩子们忘却了“疑虑”,抓住了“真实”,这正是苦心经营结出的硕果,让在场的老师无不赞叹。
通过这14堂课的观摩,我觉得,有些教师的思想比较开放,所教授的东西都比较新,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更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教师而言,教材只是他借题发挥的一个出发点,一个载体,在此基础上扩充了很多内容,甚至以“一首歌”的歌词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进行句型的教学。所扩充的内容也不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同时注重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注意力的引导比较突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很强。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甚至只充当一个叙述者的角色,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对照自身,我觉得展示课中的老师与时俱进的意识非常强,能够将课堂教学与世界上的新闻事件紧密联系,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而这点正是我所缺乏的。 在我的课堂中,我虽然也有将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这样的意识,但是我的触角还远远没有这些老师这样敏锐,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时代意识,怎样将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并体现时代精神,是我的课堂中所缺乏的,也是我在日后的教学中要“上下而求索”的。
                                          2007.5.1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5-21 12:44:39

转发

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新课程 新精彩 新走向”
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后感

    5月11日—5月13日,江苏省教育学院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新课程 新精彩 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为时三天的盛会,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新课程”理论知识,而且来自北京、四川、安徽、广东、江苏等六个省市的全国知名教师还用他们的实际课堂,向我们诠释了教学中理论运用的艺术。
  每节课每个讲座对我的感触都很大。择其重点陈述如下:
  首先是我们江苏省的特级教师沈峰老师的课“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节六年级的课容量非常大,操练的密度很高,听说读写都融入其中,听完后不得不感叹这40分钟真不容易。①沈老师经常要求学生陈述一段话,复述课文、复述对话、转述他人语言、完整地表述刚讨论完的话题等。学生必须要全神贯注而且得听懂她的话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其他学生会不断地提醒他。这与我在教学时满足于学生单句表达相比,学生的操练要求不在一个档次。②沈老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非常有主见,也很科学。例如:比较简单的对话和文章可以作为听力材料或阅读材料来训练学生的听读(信息获取输入)能力;而比较复杂篇幅较长的材料她会进行分段处理,有的部分做阅读判断或选择,有的部分做表演,有的部分听录音回答问题,还有的部分做填空题。这么处理以后,教材内容被用活了,教材中所包含的能力要求也都得到了实施。③沈老师很注重让自己的教学与中学要求、社会运用实际要求接轨。比如:教学生说纯正的口语,同时又多让学生接触着听多种口音的发音特点,美式与英式,年老的人与年少的人说话的不同音调等等;追问学生回答的答案,与学生真诚交流,选择适当的情境和话题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等。这样学生不只是学到书本中的个别词句篇,而是与生活中的英语材料打得火热起来,有利于提高他们今后对英语学习的语感和适应力。
  其次是来自广东的田湘君老师的“sailing”一课,与沈峰老师的课大不相同。如果说沈老师的课堂是现代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产物的话,那田老师的课堂特点是春风化雨,“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是田园派的典型代表。这堂课只凭借一首歌“sailing”,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剖析了歌词创作格式,体验的乘风破浪的意境,还创作歌颂了自己的生活。一个字:妙!田老师用他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打破了与学生的界限,学习变得轻松而又扎实。精美的课件和朴实传神的简笔画创设了大海航行的意境。任务式教学的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学生一遍比一遍唱得好,语言越来越丰富,思路越来越宽广,最后的歌曲创作精彩纷呈,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两个字:真妙!更可贵的是,田老师仿佛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英美文学课,他带着学生分析了歌词的中心句, 找了韵脚,还揣摩了修辞。儿童化的视角使这些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怎个“妙”字了得!他是唯一一个下课后被借班上课的学生拿着书找他签名的老师。
  最后是广东的鲍当洪老师所作的“关于如何开展小学英语校本教学研究”的报告,也激起了我的共鸣。鲍老师的报告中,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他所在的珠海市香州第十小学创英语办学特色品牌的经验,在常规制度建设方面,他们与我们很相似;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他们也是以一本教材为主,整合其他多种教材,科学利用教学设备和资源;在教学活动方面,他们比我们做得扎实一些:定期开展英语优秀作品展,用展板陈列在校门口,家长接送孩子时可以看到;建立英语广播站;设立英语俱乐部;举行英语节(周)活动等等。而且这些活动的资源(内容、人员、形式)不是突击出来或临时找来的,都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积累,各班搜集集中得来的。另外,他们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上与我们的内容不同。我们是根据各个年级特点,安排儿歌和阅读材料。他们是开展的“英语每日一句”活动。每天有一位英语老师值班,在校门口用小黑板写好一句与当天的天气、节日或其他信息有关的常用句子。每个进校的老师、学生必须学说了这句话才能上楼。当天家长也会收到一条这样的短信,用来了解孩子学习了什么句子以便复习。当然这样的做法有些麻烦,但是他们确实是这样在做,而且已经把已有的句子订成了两大本书,作为今后校本教材的主本。这让我非常佩服。
  名师的丰富经验让人着迷,但是不可以原样拷贝。我们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要学着辨别和吸收适合自己的教学的经验,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发表于 2007-5-21 12:50:37

转发

在百度尝试输入了沈峰二字,结果发现不少好帖,与大家共享:)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自己的空间
[ 2007-5-17 14:30:00 | By: miaomindan ]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自己的空间
上周,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开了15节课,虽然三天以来,每天做在固定的位子听,确实比较累,但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大于劳累。

很佩服沈峰老师的大师风范,从名字上看来还以为是man,见到后才发现原来是位lovely woman。这次,Miss Shen给我们示范了两堂高年级的课。对于高年级的课,沈老师也提出了高年级英语的一些困惑:教材难教,学生难带,活动难开展。面对这些困惑,她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她提出要增强教师的对话意识。
首先要和教材对话。我们老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更要高于教材,如学完一段对话后的反馈方法,不要光靠学生背诵对话,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
其次是要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对话要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能象低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哄哄骗骗,他们更多的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和他们交流时一定要真心诚恳的。
最后是要与生活对话。上课时尽量要创设真实的情景,但有些情景很难创设的,可以模拟真实。如沈老师在上到《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时,问到学生的周末计划,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所以沈老师设计了一个采访杨澜和布什的情景,让他们可以把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许只看到了学生能流利地读单词和对话,但真正面对生活情景,要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应答时,又显得特别拘谨,我想,在今后我们的课堂里也应多一些让孩子们自己说英语的空间。真正地将所学知识用的生活中去。
发表于 2007-5-22 18:25:38

太精彩了

我最欣赏的是田老师的课了,太有吸引了.
发表于 2007-5-22 21:03:04
恩 很是遗憾 学校没组织去啊:')
发表于 2007-5-23 20:15:22
我买了部分光盘,到手之后可以发给大家!值得一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