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北京教育学院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特聘专家,英国利物浦大学英语学院和日本大正大学比较文化学部访问学者。曾发表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几十篇,并出版《透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等多本专业书籍。 明师说 “一些老师认为英语阅读课来谈文化基础、谈思维品质太抽象了,但我认为如果无法将这些看起来比较抽象的英语核心素养的元素融入到一节阅读课里,那么至少不能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深专家,张敏老师细细道来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她认为,核心素养在课堂问题频出和解决阅读问题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细化和应用,更多的一线教师开始探索小小阅读课堂里的大乾坤,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1“如果不仅仅围绕语法和词汇这些方面,我们的阅读课还能怎么讲?” ——整合教学材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文本和指导阅读 英语教学材料单一且以词汇和语法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唯一的中心是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第一大瓶颈问题。关于阅读教学,一线老师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张老师,您能告诉我,如果不讲词汇,不讲语法,我们的阅读课还能怎么讲?”
“我们不是不讲词汇,不讲语法,而是词汇和语法在我们的新课堂中不像传统授课中占主导地位,不再是百分之百的中心,而是整进整出,关注阅读能力提升的更多维度,这才应该是现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张老师不厌其烦地解释。
她常常问老师们:“你们学校有单独给学生开设的英语阅读课吗?”与前几年的答案相比,现在大部分老师都会回答“有”。但当再问及阅读课读什么?老师手里有延续很多年的长长的书单。然而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许多老师在这个方面考虑得比较少。
张老师认为,其实,在阅读教学的场地、文本的选择方面,教师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以阅读文本为例,“文本是英语语言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语篇和主题中,进行教学材料的整合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对于文本的选择,张老师给大家提了以下建议。
一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兴趣。阅读材料需要分级选择,逐步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望。最合适的材料一般都是比学生现有水平略高一点的文本,但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文本本身也是一项需要特别用心的大工程。
二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和补充。同样,文本主题的提取也是重要的训练。
三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多样化。要注意不同类型阅读材料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比如英文诗歌对阅读欣赏的要求比较高,但如果有的中学生对这类体裁有比较明显的偏好,老师们也可以因势利导适当选择,注意阅读材料的立体开发。
2“升学压力那么大,如果我不把知识点都划给学生,万一他们漏掉或者掌握不好怎么办?” ——输出比被动接受更重要,老师要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和建构者 张敏老师认为现在英语教学中的第二大瓶颈性问题是课堂的学习模式以接受性语言为主,缺乏机制语境下语言的应用。换句话说,就是片段化教学严重,输入多,输出少。 曾经有位英语老师向张老师描述他习惯的英语教学方式:如一个文本有四大段,他就会在最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们一个核心知识点,然后把每段的重点词句都划出来,最后总结语法和词汇。 他特别认真地说:“我们的升学压力特别大,如果我不把知识点都划给学生,万一他们漏掉或者掌握不好怎么办?” 张老师特别理解这种来自分数和升学的压力,但她坚持英语教师在课程教授时候,应该将文本作为一个完整的文本呈现,而并非这种片段化教学。 “但是,学生应该有输出、会思考,应该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该会应用、会说会写。”张老师认为,“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当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和‘建构者’,而不只是直接‘告知’和‘灌输’。” 具体到文本阅读,张老师鼓励以任务单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课堂任务让学生理解。 首先关于单词,最好不是老师去提示那些他们自己认为的重点和难点词,而是在同伴的互相交流中找出学生们认为的重难点词并加以消化;其次是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讨论文章难点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再次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关注整体性阅读能力。前三个环节重在分析透彻让学生理解文本。 在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和文本建立联系,比如假设自己是这个文本中的人物,置身于这个文本中发生的环节,在想象中理解和巩固,重深度加工文本;然后跳出文本,自己提出问题;最高的层次当然是对从这些文本中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 3“文化、思维太抽象了,核心素养是不是离我们的教学太远了?” ——必须让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上落地生根 也有老师跟张敏老师抱怨,这个核心素养太空泛了,尤其是具体到学科里,不知道怎么来实施,对我们而言,教一教怎么样做一个课例,或者怎么样做一个教学设计,这才是最关心的。 英语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在张老师眼里,这十六个字,就是小小的英语阅读课里包含着的大乾坤。“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具备独立性的核心,而思维品质是学科保新保鲜的关键途径。” 曾经有老师问,我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把一个四大段的文本的每个段落大意都小结完了,然后让学生来做最后的总结,这不是培养思维品质吗? 张老师笑着否认了。她说:“这是只是逻辑性的一种表现。每个人对阅读的理解并非是固定而划一的,英语阅读课堂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批判空间。只有在逻辑性和批判性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有创造性。” 以思维品质为例,张老师认为,思维品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难易程度、复杂程度、深度和广度。对老师而言,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对话、学生老师和文本的对话,课后练习以及课后活动延展等都至关重要。 针对英语阅读课的核心素养,她说“很多老师把阅读素养等同于以前常说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片面的。”阅读素养分为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阅读能力包括传统的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文化意识。阅读品格却是一个现在刚提出的一个方面,阅读品格细分为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阅读习惯包括自觉的阅读行为、良好的阅读频率和足够的阅读量。阅读体验包括阅读兴趣与动机、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自我评估。 “无论是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是阅读素养,都必须被细化、具体化,都必须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从长远看,这才是人才培养之道。”张老师说。 采访手记 在明师国际的多次教研会中,张敏老师的精彩讲座每次都得到了听众老师们的全场喝彩。“讲到老师心坎里”,是源于每时每刻的“倾听”。张老师最爱做的事,就是与英语老师们交流。在张老师看来:“研究必须基于一线,基于一个个鲜活的教师个体、一个个学校英语教研团队。唯有知道了他们正在困惑什么、他们的课堂正在发生什么,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做出有意义的学问。” 在这条倾听、解读、建议、研究的教育道路上,张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值得”! 详情更多见官网:明师国际教育 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imingshiclub) *本文由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imingshiclub)撰稿,转载需注明出处 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下属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科技园,致力于为中小学英语老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融合“课内课外、国际国内、线上线下”3大特点,明师国际教育 研究院着力打造包括教师培训、学术活动、教育交流、视频节目、研究报告等在内的体系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