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星星点点

小芳 2005-1-19 14:41 [复制链接]
平时总有些星星点点感悟,今天终于可以为
他们找到一个家了!
[em23] [em23] [em23] [em23]
[em44] [em44] [em44] [em4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6 17:41:10编辑过]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05-1-19 14:43:00
                  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让学生多听、多读、多写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正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的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学生的一问一答。他们永远是老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呢?更不用说去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创作活动,师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在英语课上我尽量地让学生“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到底该如何还呢?
   1.还主动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互相交流,并逐步向三分之二过度,尽量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所用时间。如:在学习每单元的Read and act 这一部分时,我先用少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生单词及句型,而将剩余时间都留给他们自己,让他们互相讨论,自由交流,自主学习。以达到不仅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能适当增减或改变原文,自配动作,上前表演的效果。
   2.还“空间”
   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死死地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可以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如学生在练习对话时,他若认为同桌并不是他的最佳搭档,那么他完全可以下位置或改变朝向。
    3.还“工具”
这里的工具不仅仅包括学具、教具,更主要的是主动、独立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正如语文上要教会学生拼音字母以及查字典的方法,以便他能独立阅读各种书籍,英语上也一定要让学生掌握音标,不然他就无法自主学习。当然,学习方法更是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工具还给学生。
   4.还“提问权”
每节课我都安排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他可以问课本有关的问题,如哪一个单词不会读,哪一句话不懂,哪一题不会做;也可以扩大到课外,如说出你今天最想学的单词或句子。当然,这就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5.还“评议权”
评议包括自评与评他 、发表感受、提议见、 表扬和建议。如在每节课前,我设计了一个FREE TALK的环节,即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他所想谈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介绍他人,还可以是讲述一件事或一个故事。每节课按学号或自愿原则到讲台前讲述出来。随后便让学生们给他打分,并说出他的优缺点,这样不仅有评他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作用。
  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确实对解放学生、活跃课堂起到了推进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上升性的变化,每个班级都出现了一批在课堂上主动性强和发展水平明显变化的学生,他们成为课堂教学过程重建的新的主力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6:17:0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9 14:44:00
        麦克风的魔力                  
        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   顾爱芳  
   麦克风的作用是什么呢?小学生都知道——增强音量、扩大音域!它居然会有魔力——这怎么可能!但自从那节课后,我真的领略到了它的无穷魔力!它似一副催化剂,更像一种兴奋剂,使得学生们个个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我自认为嗓子不错,且肢体语言比较丰富,所以向来不喜欢受它的牵绊。可是上周五,偶感风寒,嗓子实在是不听使唤。无奈之极,只好动用了一直被冷落在语音座身边的麦克风。拿着它讲课确实是省力了不少,可学生的兴趣似乎却完全聚焦到了它的身上,我有点生气了,但“理亏”的是我,只有忍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Unit 2的 Part B,学习单词dog, cat, tiger, rabbit, lion, panda, monkey, bear,其中只有rabbit, lion, bear是生单词,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很轻松,但这学期刚转进的六名同学却还是一脸的茫然。我采用了同桌练习、小组练习等方法,试图使好同学帮他们一把。但效果却不佳,有的却趁机在小声地交谈着,有的还在做着小动作,有的甚至被窗外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总之,是幅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景象。


   这样可不行!我得赶快换招儿。






  “Now, who wants to be a little teacher?” 苏越第一个高高地举起了手,就她了!苏越是班长,上课很认真,读这些单词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她定能读好、读准。我顺手便把手中的麦克风传给了她,并示意她到讲台前来领读。一来可以起师范作用,二来可以帮助那些走神同学集中精力。不知这招怎么样——我心里不停掂量着。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小朋友们突然变的好积极,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要读。什么回事呢?平时没见他们这么积极啊!






  “Miss Gu, Let me try! 把麦克风给我吧!”原来是它的吸引力!我手握着麦克风,还真不知道给谁!这时候,我简直怀疑我手里拿的是冰淇淋,是巧克力,是魔棒!经过几轮练习,孩子们都掌握得差不多了,就连刚刚转进来的学生都差不多能读了。这时,我把麦克风举到了赵洋(他是转进生里面资质最低的一个)的面前:“Can you try ?”只见他红着脸,低着头,慢慢地站了起来,小心的接过麦克风,干咳了两声,像是准备开始了,可又不放心地回过头来看了看我,似乎是我鼓励的眼神给了他动力,他又“嗯”了两声,声音终于冲破了喉咙!我冲着他浅浅一笑,他却回了我一个“春光灿烂”。虽然中途有两处小错误,可我已经很满意了,他也很“得意”了!






   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不管他是内向还是外向,不管他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他们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证明自己的实力。我们要合理利用各种媒介、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感谢麦克风!是它让我发现并证实这个道理!真心的呼吁我们广大教师,不要小看了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件教具,把它们用起来,你会发现,它们一样有魔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6:18:1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9 14:50:00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内容摘要: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创新。传统教学理论固然需要完善,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则更加迫切需要转变。教者应将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还学生自由,促学生参与,充分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应努力增强自身的亲和度和灵活度,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  生命活力  教学观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创新。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①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洗脑”,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教者应当将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自由度、参与度以及教师的亲和度、灵活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自由度

自由是人的最高属性。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课堂应属于自由的领域。我们应将动态生成的观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由还给学生。具体地又该“还”些什么呢?

1.       还 “时间”

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会面临下岗呢?有位教育专家曾给过这样的答案——自我表现欲太强,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感觉的教师。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互相交流,并逐步向三分之二过度,尽量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以及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所用时间。

2.       还“空间”

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我们又何必去扼杀呢?何必一定要把学生死死地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呢?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如:在合作练习时,他若认为同桌并不是最佳搭档,那么他完全可以下位或“交头接耳”。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给学生生理上的空间,更要给学生思维上的空间,因为有“空间”才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

3.       还“工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② 当然,这里的工具并不仅仅包括学具、教具,更主要的是主动、独立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语文课上要教会学生拼音字母以及查字典的方法,以便他能独立阅读各种书籍;英语课上要让学生掌握音标,以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另外,学习方法更是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才可以事半功倍。如:阅读法、快速记忆法、自学法等。

4.       还“提问权”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③

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则说明他们已经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课堂上,我们应该要将“提问权”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提供动脑、动口、动手和释疑解难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难题的能力,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5.       还“评议权”

评议包括自评与评他,表现为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如每天可花十分钟时间设计一个“每日一报”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他所想谈的内容,可以是讲述一件事或一个故事,也可以谈谈他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看法,每天按学号或自愿到讲台前讲述出来。随后先让他自评,分析、总结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再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这样不仅有评他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效果。

二.             参与度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的。“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 ④ 如果课堂上只是老师在不停的讲,而学生除了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外,似乎再无事可干,那么,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老师讲课口干舌燥,学生动手云山雾罩。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方面启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探究;制作,让学生动手;情感,让学生体验;规律,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纠正……学生只有参与了学生间的学习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局面。

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人数和时间可分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一、全员参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教学要承认差异,因而教师要立足差异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因材施教,因人定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其上进心。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或更多层次,课堂上教师分类分层指导,使好、中、差学生都能吃饱吃好,让每个人都有进步。同时,课堂提问也要有层次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用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什么层次的问题由什么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有效的教与学。所以,只要我们的教学注重了学生参与的层次性,就一定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各有所得,各有攀升。

二、全程参与。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的注意力很难维持45分钟。要达到全程参与,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方面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如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有参与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参与的环境;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参与的胆量;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有参与的乐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             亲和度

提高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如果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学生正襟危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重重的枷锁。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彼此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赖。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运用欣赏教育和尊重教育,努力增强自身的亲和度,使课堂教学充满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

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孩子,那么每个孩子都将是非常出色的。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懂得欣赏孩子,在教学过程中,用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蔼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紧张;以激励的语言、鼓励的神态、明确的手势,使学生放开胆量;以赏识的眼神、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使学生充满激情。也许课堂上会经常出现答非所问或随意插嘴的现象,你不必着急,也不必失望,只要你怀着欣赏的心态去对待,抓住关键,加以评价,努力引导思考的方向,也许反而会一石激起千层波,达到“歪打正着”的效果。因为适当地 “扬长避短”,可以使学生时时感受到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他们自信心,促进他们主动发展的欲望。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而老师也同样希望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爱。但真正的尊重在不平等的环境中是不可能真正获得的。因为学生只有在被尊重的情况下,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你。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再以“教官”、“判官”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换之以平等交流的语气,是改进课堂气氛的关键。作为教者我们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把学生看成真正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充分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才会真正地尊重你。

四.             灵活度

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的程序一样,它随时可能“节外生枝”,但课堂绝不能就随着这些“枝节”无际蔓延。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也强调“新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 ⑤  所以, 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我们要注意 “弹性”化。其主要体现为:

(1)       学习目标的确定既要全面又要富有弹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学习评价

的依据。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备课时一定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三个方面。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差异,又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种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真正的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目标——基础性目标;另一种是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目标——选择性目标。

(2)       教学内容的加工既要生活化又要结构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

学活动的主要凭借。但是教材由于内容的理性化——简约、单调、划一,以及编排的规律——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而不是按照学习的认知规律。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要予以一定的加工。首先我们要尽量将教材生活化,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使教学内容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提高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其次,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使学生易于接受、消化,并能通过这个载体获得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但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随时都可能出现特殊情况,哪怕你的方案设计得再充分也无济于事。因此,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要能够敏锐、迅速、准确的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的处理,这即是教育机智。乌申斯基曾说:“教育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好老师。”⑥ 有了教育机智,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还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朗读作文时,由于“口吃”,课堂上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开始是满堂哄笑,继之是一片沉寂,那个“口吃”的学生不再朗读了。如果教师按照一般的方法处理,就会换一个学生朗读。而那位老师则别出心裁地说道:“既然他不习惯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朗读,那同学们就趴在桌子上,只用耳朵听吧。”教师也走到教室最后,面对墙壁站着。这时朗读声又响起来,越来越流畅了,越来越精彩了,课堂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教师运用教育机智的成功范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勃发生机,焕发光彩。     
总之,在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我们广大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一定要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运用教育机智,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注释:

①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第6页。

②〔俄〕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2000年1月版第133页。

③〔美〕布鲁巴克:《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21页。

④ 俞国良:《创造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11月版第229页。

⑤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⑥〔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页。



参考文献:

[1] 惠农县教研室周秀玲:《教师要“三会”“三心”》,《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50-51页。

[2] 樊永祥、李惠波:《教师“教”的烦恼与解脱》,《宁夏教育》2004年第4期,46-27页。

[3] 李维刚、张应红:《师生交流首先要学会尊重》,《宁夏教育》2004年第4期,63-64页。

[4] 〔法〕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发表于 2005-1-19 15:09:00
读了您的作品,收益颇多,向您学习!
发表于 2005-1-19 15:11:00
瞧我这记性,都忘了道声喜了:祝贺新店开张!
发表于 2005-1-19 20:01:00
      先向顾老师说声祝贺!另外,也向您道声谢谢,您的“麦克风的魔力”我在教育在线早已拜读过,而且也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实践过,孩子们的反响很强烈,教学效果的确不一样。
发表于 2005-1-19 20:54:00
欢迎欢迎,送上我真诚的祝福。
发表于 2005-1-20 16:15:00
谢谢风中的童话、蓝色眼睛!
你们是我前进的路灯,学习的榜样!
向你们看齐!
发表于 2005-2-9 11:59:00
谢谢顾老师,我看了你的星星点点明白了许多许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