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止一次地耳闻目睹了有关教师惩罚学生的事件报道,如某地一位小学生因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老师罚中午不给吃饭,家长跑到学校兴师问罪,意见颇大;某地一位初中学生因不服从老师的批评而辱骂老师,大闹课堂,被忍无可忍的化学老师一个巴掌,不慎撞到课桌上,导致头部撞伤……作为教师,笔者心潮起伏,感慨颇多,忽然间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教育是否需要惩罚,这曾经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经过长期激烈的争辩之后,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认同了惩罚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人明确认为离开了惩罚的教育就成了一个不完整的教育,更有人形象地认为教育离开了惩罚就像一个国家没有了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一样的可怕,一样的不切实际。根据长期的一线教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应当承认惩罚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应当对惩罚做出慧心的选择,惩罚也要讲究方式和艺术,也要讲究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其成为师爱的延续。
中国特殊的国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而就是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慨叹:现在的孩子难教!现在的老师难当啊!事实也是如此,一个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仅直系长辈就有6个人,一个孩子有这么多人宠着,在家里他们处于绝对的轴心地位,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了。可是毕竟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到了学校总得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吧,于是乎老师想试着给点规矩,可是又诚惶诚恐生怕学生受委屈,左右为难之际不得不斗胆篡改一句话:可怜天下老师心啊!
教师职业的强烈责任感使每一位老师都不会放纵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特别是品德行为方面错误,上文中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的那位同学固然值得批评,但绝对没有达到不给吃饭的地步,那位当堂辱骂老师的学生确实胆大妄为,其行为之恶劣亦实属罕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毕竟是学生,《三字经》里不是说“子不教,父之过;生不学,师之惰”嘛,抛开教师的身份不说,咱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叫做“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嘛!
作为老师我们应当怎样把握“惩罚”的尺度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学生犯错误时,所给的惩罚往往是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罚做一件好事或者写一个有关错误的说明等等。毫无疑问,罚学生唱一支歌、罚做一件好事等等同样具有惩罚的性质,但他却巧妙地将处罚变成了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寓教育于处罚之中,这似乎更易于使犯错者从心底里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接受惩罚,这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启迪。而一个巴掌、罚不给吃饭等惩罚的确让学生尝到了相应的苦头,或许也会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但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呢?可想而知,是学生对老师的憎恨,是师生关系的僵化,是孩子心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害……
当然惩罚是不可避免的,惩罚也是不可滥用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我常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是“傻瓜”,经常无意地犯一些低级的小错误是“傻冒”。记得以前有个学生常常不交作业,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惩罚他。那次我要打扫办公室,我说,愿意帮老师忙的力气大的男生就请留下来。我特意不点他的名字,不让他去,要他写检查,原因是几次没交作业了,以此作为惩罚。他哭着向我求情,只要你让我去帮你打扫办公室,你要我干什么都行,但你不能这样惩罚我。我严词拒绝,但最后他还是跟在后面去了,看着他那么卖力,我的心已经为之感动了。第二天,他交来了一份检讨,一再请我原谅他没有得到我的同意就去帮我打扫办公室的过失……这样的惩罚,可以说是走进了他的心灵,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惩罚的形式,我想是不可一律的,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为好。当学生认为大祸临头而又无助的时候,适当地放一马以显示自己的宽容,而且学生会记住老师的“恩情”的,他会认为你是在真心地帮他。当学生不以小过为耻的时候,宜适当引申,以突出这样做的后果,并且认真处理,以显示自己的严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是真心地关心他。不然学生就以为老师偏心,这也是很严重的后果。有的班级上课纪律不好,有些老师采取连坐的方式,集体留下。这是好学生最反感的举措了,因为打击了多数不说,也伤害了大多数,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老师无能,这种损失谁担当得起啊!一个学生讲话,影响上课,屡教不改,第一次请他叙述事情的经过,这是实事求是。第二次,请他分析上课讲话影响上课的原因和危害,这是心灵深处的思考。这无疑是心灵的触动,思想的震撼。
惩罚无定法,惩罚讲究方法,但万变不离其衷:惩罚讲究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讲究艺术。惩罚也是为了爱。就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
让惩罚变成一门爱的艺术,让惩罚变成师爱的延续,使挨罚者心服口服。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我们是否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大胆地去做一下尝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