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人类除了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以外,还会使用一些非语言性的手段,如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手段来表达或辅助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人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人们的思想、态度、愿望,不管是否有意掩饰,都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神态上得到反映。中国人常讲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二者都属于非语言范畴。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饰物、随身携带物品等等。因为服饰是附着于人体而显示其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服饰是人体语言之一。服饰有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羞与文化展示。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服饰仍具有前两个功能,但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却越来越大。一个人的外貌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人体特征、情绪状态和服饰共同构成的。但是当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有80%到90%的注意力集中于他的服饰,因此,一个人的服饰是否得体可以给别人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说,穿着得体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衣着邋遢则易遭受冷落和疏远。同时,一个人的服饰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高级饭店是禁止衣冠不整者入内的。世界著名的IBM公司曾规定,公司代表和经理必须穿白衬衫、黑色套装和硬领子。目前虽已不再坚持必须穿硬领,但白色衬衫和黑色套装仍是IBM可信任的象征。这一传统现在在我国的公司白领阶层上也得到了很好体现。
个人身份、特点与所在场合与服饰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场合正式,对于服饰要求比较正式。在非正式场合,衣着则可以比较随便。但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在服饰方面的要求要比一般人严格些,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服饰是特别需要重视的,这是各种文化所共同的。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了解自己的服饰与学生所在国之间的差异,把握好自己的服饰尺度对课堂教学的促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来自五湖四海,对衣着服饰的不同看法会影响他们对教师的个人看法而影响课堂交际。针对这些,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教师着装与课堂教学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