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连载)

ljhwjshpy 2009-2-12 09:3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9 15:37:53
本帖最后由 ljhwjshpy 于 2009-2-24 08:59 编辑

有感四
继续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今天读了他给教师的第4条建议—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其实这条建议与第3条建议是相辅相成的,第3条建议告诉低年级的教师你们的工作决定了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你们应该致力于使儿童的一般发展具有很高的水平,要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
    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学工作30年,发现了一个依他自己看是重要的秘密——一条独特的教育规律:中、高年级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时没把作为知识基础的基本真理牢牢地保存在记忆中终生不忘。这就好比一幢要建造的漂亮楼房,地基却奠立在很不结实的水泥上,灰浆总是脱落,砖石不断下掉,人们每天忙于修补未完工的地方,经常处于房子要倒塌的威胁之下。中、高年级的许多教师就处于这种境地:他们在建造房子,而地基却在瓦解。由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要使它十分牢固,以便后来工作的教师完全不需要考虑基础问题。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是针对小学教师提出的这条建议,但从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来看,无论是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亦或是大学阶段,都有它的一个基础过程,而这个基础过程往往被每个阶段的教师很忽视了。现在的学校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小学教师抱怨幼儿园的教师没有给孩子打牢基础;初中教师抱怨小学教师没有给孩子打牢基础;高中教师则抱怨初中教师没有给孩子打牢基础。我就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同事抱怨学生在小学或初一或初二没有打好基础,导致数学学习一塌糊涂。每每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只是笑笑而已,其实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为孩子打牢基础的人,我们在抱怨他人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别人的抱怨,如此“牢骚”地浪费时间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备课、研究课程,为孩子打好基础做一些准备工作。把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地研读研读,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教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初中阶段的教材通读一遍,对每年的知识目标有一个了解,对知识结构有一个了解,对知识的难、重点有一个了解。教师在初一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知识点在今后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占一个怎样的地位,应该强调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到一个怎样的地步,帮助学生很好的打牢基础。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及时地预习、复习,并建立好整个初中阶段的“错题集”。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点,你遗漏了哪些知识点。对于那些学生经常出错的知识点教师要反复练习和应用,不要遗忘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及时地打好基础,便于学生在初三和初四年级尽可能多地把脑力用于创造性工作,取得良好的升学成绩。
    整个初中学习过程应以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基础,经常地把有意注意和记忆同无意注意和记忆结合起来,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发表于 2009-2-19 19:35:40
看了文章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现在的领导及评价制度只看中结果,还有看过程的么?

孤芳自赏吧!
发表于 2009-2-24 09:10:23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我多年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儿童的劳动。把实际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这还只是这个问题的开端。知识的识记和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是这个问题的继续。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发表于 2009-2-24 09:11:16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发表于 2009-2-24 09:17:03
有感五、六
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5条和第6条。
    第5条是说:“两个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两个大纲的含义,与我们所说的教学大纲(现在新课程标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等等,而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大纲的第一个,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这与我们所说的大纲里的内容比较一致,而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第二个大纲专门指的是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个大纲是保证第一个大纲顺利完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不理解就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这样的话,就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使他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就是实施第二个大纲。具体地来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地与此相关的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让他们进行阅读,以期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
    接着这个话题来谈他的第6条建议“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困难”学生,恐怕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那么,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困难”学生的“第二个”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霍姆林斯基,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困难”学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苏霍姆林斯基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的最后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多,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学生思考得愈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懂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你,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愈容易。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困难”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困难”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少。
发表于 2009-3-9 15:40:47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发表于 2009-3-9 15:41:11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发表于 2009-3-9 15:41:54
有感七八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7条: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和第8条关于获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进入流通的过程”,得不到运用。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尽快摆脱它。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不是越省劲而是一年比一年困难。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没有这一过程,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为此,我们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教学让学生知道即可,应该让学生学会应用,学生之间不断问为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我是这样考虑的,在小组中大家谈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不断的争论,“捍卫自己的观点”,真理或谬误总在辩论之中渐渐地清晰起来。在学生整个的脑力劳动中占主要的不是死记别人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让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并与同伴进行知识的碰撞与交流,在互相影响之下,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掌握新的知识。把积极主动地思考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在脑力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并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表达这种逻辑思维。
紧接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的问题,我想很多一线的教师普遍适用的一个词就是“他很懒”,对数学课堂来讲就是学生不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上课反映迟钝。教学就是要靠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就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究竟怎样使学习成为动脑筋的活动,能获取知识呢?获取新的知识意味着发现了真理,能回答问题,学生得明白哪些东西还不理解,需要继续探究。但要做好这一点并不简单,备课时要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教材,即找到若干个一下子不能明白的关键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能提出使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来,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完的东西就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泉眼”。但现在的教师能一口气讲完的东西不会两口气说完的,而且还要争取时间继续挖掘引申,试想这样的教学设计如何让学生的脑力劳动积极活跃呢?尤其对数学教师来讲我们应该舍得不讲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包办一切问题。这对有些教师来讲可能有些“残忍”,但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我们必须而且有必要这样做。
发表于 2012-2-3 13:29:51
我最近也读了这本书,很经典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2-5 15:35:44
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和当年苏霍姆林斯基时代的学生已经很不一样了,更复杂了。孩子们受不同层次文化熏陶,变得个个都不一样,特别是心理上的变化。作为老师,我们能感觉到,但不知如何修补这种心理差异。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