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至周二,2008年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淮安市实验小学成功举行。很荣幸我能够参加这次教研会,体验和学习。本次活动一共有来自于江苏地区的14名选手参加比赛,授课内容为6A UNIT 5 ON the farm ,
UNIT6 Holidays 的PART A .就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老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所听的课可谓风格各已!每节课都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
无锡的老师教学设计、情景创设非常巧妙,在6A Unit5 On the farm Part A 部分,将课本上的第三人称改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教学从邀请学生到农场上来一步步展开。在这部分重点要操练动词的过去式,老师身穿农场主的服装,上面贴满不同颜色的"ed",学生可以从上面撕下贴到动词后面,这种方式给大家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创造了在农场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轻松活泼地输出了A部分的句型.而其他很多老师,为了学生能够比较好的输出,花了比较多的比重来解决BC部分的句型.
南京的课很独特,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任务型教学,学生在解决任务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的将重点词组和句型掌握了,老师以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烈的"rhyme"介绍自己,引出"Holiday"中的New Year's Day .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串插了学习技巧在里面,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真是好了!!!如听录音,填出你说听到的节日单词,她让学生写出所听单词的首字母,在复述课文时,让学生先圈出"KEY WORDS",以此复述.南京老师的'HOMEWORK'最具特色,她把作业布置在一个个纸花瓣上,学生6人一小组,正面是节日,反面是一篇缺词填空的小短文,学生需上网或"ask others"来完成.总之这堂课太值得我去学习了.
活动结束后,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伊娜教授就14节课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谈了她自己的看法."何为语篇?"张教授提问."Discourse is the whole unit for communications either spoken or written ".小学英语高年级中,出现了较长篇幅的文章,无疑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这都是一个思考和创新的“亮点”,如何才能使教学长语篇时,既避免枯燥乏味的单纯讲解,又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主动学习,掌握难点,给我们留有一个思考的空间。
事实上,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坚持从视听入手,注重听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到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减弱,很多学生宁愿接受简单枯燥的语言点讲解,也不愿主动开口说话,这也导致了这部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也影响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的增强。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英语阅读教学便成为一个新的尝试。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坚持高效率的阅读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英语的能力。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场所。课堂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而课外教学则是课堂英语的必要补充和拓展。这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在于在大脑里建构一个大轮廓和框架,按照一件事情的最基本的要素:事情发生的背景、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和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模式相似)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适当的铺垫,有层次的提问,有目的的听读课文中一步一步建构整体性,使学生在故事或课文所提供的资源(语音资源、影像资源、文本资源)以及老师这个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初步掌握整个事情的大概,让标准的语音先入为主,初步朗读文本。目标意识一定要明确,这是关键。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正式开始前的“准备操”非常重要。这个环节是用来导入课文的。而重要的是有了这个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交谈(free talks)或学生之间的对话(free dialogues)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状态进入课文的积极学习中。接着便是形式多样地帮学生解决部分词汇,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解决生词,或单词游戏,甚至可以是一个小品、短剧,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教师还应对个别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加以解释。张教授指出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得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
在阅读教学中,以趣味形式引出阅读材料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各种目标鲜明,能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基本句型结构,即大体框架(outline)。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绘出文章的大致结构,如文章较难,教师可给出几个关键词(key words),从而能整体把握全文。设置任务,使学生阅读时更具目标性.阅读过程明确 “目标(goal)”首先应让学生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在学生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让好、中、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main idea),还应指出些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事实以及整个过程的总体脉络。张伊娜教授还指出提问设计切忌直而贵在曲,新奇的知识和曲折的问题更宜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同时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法.如之前提到的南京老师的课上,中间穿插了各个"Learning tips"(学习策略),教师只是给出问题,她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地感悟体验,做到引而不发。“引”是激疑,是提示,是点拨、指导、启发,通过“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同样,有些教师还让学生完成一些判断、选择、回答等练习,甚至设计了围绕文章展开的一些语言运用方面的练习,如,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有关的话题,甚至改编课文等,设计的形式可以多样,难度也有坡度,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
在总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句型和语法的操练,一些好词好句的吸收,并在理解并能欣赏文章的前提下背诵。这使得背诵,不仅仅是词与词、句与句的记忆,更应是在自己脑海中已经存在的课文框架中添词添句。即"production".在背诵过程中,体会英语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学习一个一个的孤立的单词,而是把整个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来学习,从而也学会了运用。其实,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我们经常说的所谓语感(language sense)。
我想,无论是怎样的时态背景,话题,总可以设计必要的有效的铺垫为教学目标服务,借助于一个话题,组织教学,展开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学六年级和初一自然衔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师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旨在提高学我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只要我们不贪心,不要苛求让每个重点知识都在第一课时中掌握,一定会上出优秀的体现整体性教学理念的课的,这次淮安之行,我学到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认真思考,同时不断向其他老师学习,上好每一节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