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蓝色眼睛在2005-10-25 23:20:38的发言:谢谢老昆,学习了。不过什么是真正的“理想课堂”呢?
真正的“理想课堂”是什么?说不清楚。没有最好,只求更好。
下面我把那天的评课概要转过来,大家看看。
专家引领,百家争鸣
——记“新教育实验共同体英语研究课”评课 (朱斌磊)
一开场,苏州市中小学教研员焦晓俊就抛出了一个问题:文本教材何时出现最合适?
各校老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两种观点:
有人认为,结合小学教材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来说,在教授完新单词、句子的基础上呈现课文比较合适;有人认为,如果文章难度适宜,完全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课文,再进行教学。
然后,大家讨论“如何在小学阶段进行语篇教学”,焦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中学阶段的语篇教学的主要情况:第一遍为粗浅阅读,第二遍为精细阅读、突破难点,第三遍为提炼观点,探讨问题。
由于小学的英语教学与初中的英语教学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大家在借鉴中学教法的基础上认为:中学语篇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和提炼自身观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在理解层面上问题不大,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第三人称的描述。
接着,苏州的贺老师提出了“为了教授语篇而虚拟环境效果有多大?”这个问题,引发大家又一次的思考。焦老师认为,“虚拟环境必须要让学生在环境中有思考的过程,否则环境的虚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在教授现在进行时的句型,简单地互问:What are you doing?不如提出:What is your father doing?/ 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之类,能够让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然后,焦老师还形象地用心理学中“猴子学洗盘子”为例来证明:没有目的性、没有思考过程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
随后,焦老师又和在座的老师共同探讨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学生是否快乐?学生的快乐是否有收获?
根据这两个标准,焦老师对三堂不同风格的课进行了点评:
陶晓霞老师的课中,新授点“come and help me”设计精当;沈亦君老师的课对语音和听力的训练比较到位;杨怡老师的课,任务明确,操练形式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