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教育孩子,是“棒”还是“捧”?

看云 2009-11-10 18:58 [复制链接]
日前看到了一篇文章《不打不成才》,作者是一位省重点中学的知名校长。说的是他自己教育他儿子的事。他是本着“严父慈母”的传统定位而对他唯一的儿子从小就严加管教,以至他儿子常常是血印条条,伤痕累累。举个小小的例子,一日他儿子因为白天和他姐姐在老家玩得忘形而忘记了写日记就呼呼大睡,他愣是在寒冷的雪夜中从睡梦里揪起儿子的耳朵拎出被窝就是一顿暴打……
    在他严格教育下的儿子终于长大成人,成了父亲的骄傲。他的一篇《我和父亲的战争》被国内几十家报刊杂志争相转载,同时也让这位父亲愧疚自省。深感剥夺了儿子的童年,对不起儿子。于是,发出一句“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的感慨,决定在将来的孙子身上补偿。他说等将来有了孙子,一定珍爱善待,且要精心设计多套素质教育方案。
    然而,一日儿子来电,在电话里斩钉截铁地对母亲说:“我的儿子将来绝对不会给你们带。”问他为什么,原来是怕爷爷奶奶会隔代亲,溺爱孙子。再问他准备怎样教育,儿子的话更是掷地有声:“打呗,不打不成才!”
    看到此时,我不觉莞尔。然则掩卷而思,深有感触。本以为深受其暴力教育之苦,具有高学历的儿子会采用另外一种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哪知依然相信咱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信奉者“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它其实是提出了一个教育的问题:我们教育孩子,该不该打?能不能打?打好?还是捧好?
    想到昨天上午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校门口哭着喊着:“我不要念书,我要回家!”她的妈妈站在那里轻言细语地劝说着,可是有什么用呢?喊来老师劝说,孩子还是充耳不闻,只是拉着妈妈的衣服嚷着要回家。无奈之下老师只有拖着他进教室,然而,手一松,他又向校门外跑去。那个母亲居然束手无策,去搬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串的救兵轮番上阵,轮流劝说,可有什么用呢?连老师的话都听不进,那些就只有翻来覆去那么几句话,平日里只顾着溺爱孩子的老人又如何能说服?最终那个母亲只能率先举起白旗,说只要儿子答应明天来上课,今天就带回去休息一天。孩子呢,只要眼前可以不来上课,当然是什么条件都答应。看着他的母亲都同意他在家呆着,老师又能说什么呢?只能让她领着宝贝儿子回家了。
    然而今天一大早,昨天的场景又重复出现了。因为第一次的“战争”儿子取胜了,这次孩子更是有恃无恐,谁说也没用;谁拖也没用。爷爷气得说再这样就不要孙子回家,谁知媳妇听不得这话。在老师面前又不能说什么,就给了自己的公公——儿子的爷爷一个大大的眼白。老人顿时什么也不敢说了。最后到第二节课孩子还是犟在外面,无奈的母亲就把小孩丢在走廊上说自己回家了。孩子开始也许是因为害怕老师,在走廊上站着不敢不动。可是一会儿功夫就偷偷地向校门外挪去,老师发现追到校门,看到他母亲还站在那里等着才算放心。那位无奈的母亲又不得不把儿子带回家再说,不然咋办?儿子淋雨可是娘可是会心疼的啊。
    这一次的战争,又是以孩子的完胜而告终。
    站在一边的我急死了。心想要是我自己的孩子我铁定一顿“竹笋炖肉”,打得他不敢不听话,自己背着书包上学。什么嘛,二年级的孩子就管不动,将来还得了?可是那个母亲愣是重话都舍不得说下孩子,别说打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在一直提倡要素质教育,不能体罚孩子的当下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劝说那位母亲给那个不听话的儿子来顿狠的,打到那个孩子服服帖帖为止。何况,看样子说了也是白说,只能徒惹那位母亲的怨恨罢了。因为在校门口送饭的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责问过她了:“你的手没有吗?不会弄顿‘生活’他吃吃吗?”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爷爷不得不打电话,把远在千里之外挣钱养家的孩子他爸叫回来。
    我,只能无语了。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孩子,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呢?对症下药,找出孩子不愿意来上学的原因?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家看看电视玩玩吃吃零食多舒服,不上学一直放假多好?反正只要我哭哭闹闹大人就会妥协,而且屡试不爽,那就用这个办法呗。
    我还是觉得咱们的古训有道理。所谓“不打不成才”、“棒头下出孝子,筷头下出孽子。”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训,是人们几千年的人生经验的总结,自是有它的道理。而我所谓的“打”,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狠打就是,而是在孩子确实不对的前提下,偶一为之的体罚还是必要的,起码要打得孩子口服心也服。而且,要么就不打,要打就一定要有效果。不然,还不如不打。毕竟,孩子肉疼,咱们是心疼啊!不管哪种疼,滋味可都是不好受。
    我们看韩剧,韩国人家里都是长幼有序。而且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总是对小辈动不动抡起手就打,稍有不对就骂。所以,韩国的孩子都特别谦恭有礼。韩国的教育起码要比咱们先进许多,他们都允许学校可以有适当的体罚,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是。可是咱们呢?别说是体罚,就算是变相的也不行,把孩子都快捧上了天。
    我很怀疑,从来都是在表扬声、鼓励声中长大的孩子,将来遇到挫折会受得了吗?将来遇到批评会禁得住吗?哎,也许是我自己太偏执。只是,我真的很困惑。请大家都来说说看,教育咱们的孩子,该用怎样的方式最好呢?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09-11-11 18:17:10
几天的战争,那个小孩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今天居然没有到学校来露个脸。看来,要等到他父亲从广西回来才会解决问题了。只是,如果他的父亲再出去干活,历史是否会重演呢?
发表于 2009-11-12 09:14:24
我总是对孩子们说:“美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
发表于 2009-11-20 10:46:19
说的有道理!!!!!!!!!!顶!
发表于 2009-11-24 15:35:31
报告后续情况:孩子他爸从广西赶回家来,第二天送来小孩还是不愿意进教室,被他老爸两个巴掌扇了进去。吃饭的时候(他在学校吃饭)我问他,明天还来不来?他点头,然后我对他说,小孩赖学最难为情了,你们说是不是啊?其他的一起吃饭的孩子都猛点头,附和着我。最近问他们老师,说是每天都来了,暂时算是安稳了。
发表于 2009-11-24 18:57:46
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表于 2009-11-25 14:05:56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发表于 2009-12-1 19:18:50
有些学生不打不行
发表于 2009-12-4 14:59:24
适当的惩罚必不可少,孩子都是想蜡烛不檫不亮
发表于 2009-12-4 16:47:27
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且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一样,过分笼统的解决和过分教科书式的绝对化都是不太对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吧  
甚至从这个案例中,我联想到经常看到的一个镜头,而这种镜头是一种非常误导人的镜头。
一户家庭,大人素质好,孩子的遗传基因不错,加上孩子自身所处的环境,家教氛围好,大人的教育往往只要“口头说说”就行,于是有一天这位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被打,看不下去了,愤怒地批评被打的孩子的家长,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教育孩子呢?注意:这个家长用自己的那个教育思维经验去踹度任何一个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孩子和家长的行为方式。
于是这位慈爱的家长展开柔性战术,用貌似循循善诱的“陶行知几块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比较识趣,一脸顿悟的表情。通常情况下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然后导演用一种特有的镜头去衬托阳光下的这个孩子的开心与这个大人的睿智与高明,用另一种灰色的表情与程式化的动作来显示另一家长的“无知”,但是关键就在于故事的意思强烈被表达成:这个孩子被教育好了。于是我就在想是不是有另一种画面:这个孩子如果因为家长有事,拜托那位好孩子家长看管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比如,那位家长讲童话故事给孩子们听,他自己的孩子被熏陶到了,但是那位孩子会嬉皮笑脸地说:哈哈,假的。并不停的插嘴,听到不感兴趣了,就开始把玩手里的东西,并对家长的孩子做鬼脸,扔个小纸团什么的。。。。。。呵呵有兴趣补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