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流动花朵”心理健康 苏州启动流动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华露 导语:我国1.2亿的流动人员大军和2000万流动少年是教育研究永不枯竭的对象,苏州市在实现公办学校吸纳50%流动家庭子女实现教育公平,体现教育均衡的同时把对流动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在江苏省内第一个启动了研究课题。 日前,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通过了苏州市12中学申报的省级课题"流动家庭初中生心理教育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民工子弟进入城市,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成为解决民工后顾之忧,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团结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流动家庭子女一旦进入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家庭经济、人际交往、学习竞争等方面面临诸多矛盾和压力,这些都是他们心理适应不良乃至产生人格缺陷的潜在诱因。处理不好有可能使他们流落于城市边缘,甚至滋生反社会心理。社会各界人士对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苏州市政府3月17日与各县市区领导签定了教育目标责任书,其中强调公办学校须吸纳70%的流动家庭子女入学,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均衡。并且在公平教育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资源、和谐的教育。
苏州市12中学由于地处苏州城乡结合部,从2001年开始进行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创办外来人员子女特色班,每年招收的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占入学新生总数的50%。课题将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发现和了解流动家庭初中生心理方面的个性闪光点,借以促进全校学生心理品格的健康和优良发展。调查和交流流动家庭初中生出生地的文化风俗特点,形成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的校本研究。保障流动家庭初中学生进入城市环境后克服自卑心理和焦虑情绪,顺利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和过渡,实现人格和个性的饱满和谐发展。实践以心理方面的教育和疏导,促进流动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发展。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硕士汪清,一直从事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在12中学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她深深地体会到研究课题的重要和紧迫,流动家庭子女呈现的心理特征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心理;另一方面是作为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产生的陌生感和紧张心态。这时候,孩子们特别需要有人关注和帮助他们,从科学的角度调节心态,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汪老师认为这个课题的启动能形成外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系列资料和全面详实的分析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