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听到的“反思型、研究型、专家型等”教师很多,可没听说过“思考型”这一说法。是的,但是我想思考、深入思考、独立思考应该是不管哪种老师都必须具备的优良特质。不管是苏也好,还有我们现代的很多特级教师也罢,他们的成长之路可以说就是“学习+思考”这两大主要轨道,互相交织,又互相作用,有思考就有学习的需要,学了以后再深入的思考,学的越多,他思考的问题就会越深入。那我为什么要特别提出是英语老师呢?因为大家一提到英语学习,第一感觉就是要背背、记记,好象老师更多的是检查机器,抽一下,单词记住没有,课文会背了吗?其实不然,在这背后其实有许多要花费老师们精力去思考的问题,这决不是叫学生死记硬背这么简单的事,而且越到高年级就越能凸显出这一弊端。就拿我们五年级的英语教学举例来说吧,教过3--6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五年级英语是学生最难学的,老师也是最头疼的阶段。我也不例外,而最头疼的要算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条语法规则了,那就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用法”了。可以说,有一部分学生你屡教屡忘。包括那些单词背的很好很熟的同学,可他就是做不对。这是为什么呢?我不断的问自己,同时也在观察、其他老师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最终我发现在让学生学习有关的“语法规则”之前,必须让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分析,从而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些规则。用苏的话说,就七个字“要思考,不要死记!”,真是一语中的。那其中又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呢?苏对此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得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学过的规则……经过学生们的意识思考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就越牢固”。再看我们孙老师对规则形象的概括“三S而行”这一经典之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内在求知欲望,学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想忘都忘不掉,有了课堂的高效率,自然也不需要整天跟在学生后面炒冷饭,还有陈海燕老师,喜欢让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到老师这儿来面述“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样想的?”同样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再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正是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对规则的理解越来越透彻。而我则喜欢让学生举例来解释规则。总之,你必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才行。教师给学生带来了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教师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想“思考”让学生的大脑越来越美,而不再是一个杂乱的储存仓而已。那么,现在就从你做起,让你的学生也爱上思考,相信会让他终身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