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中小学英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家庭日常“爱”语解析

水上书 2009-12-26 11:34 [复制链接]
天下的父母爱孩子,但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呢?仔细研究,你是否发现“爱”语背后已经发生了爱的偏差?
“爱”语之一:你要和小朋友分享
带着孩子在楼下玩,最让家长难堪的就是,孩子不肯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本来嘛,玩具是孩子的,孩子有完全的主权决定是否让别人玩他的玩具。可是偏偏咱中国的家长好面子,觉得不说服自己孩子把玩具让给别人玩就是自私。
随便去那个小区楼下走走,你都会看到这样的类似场景:孩子不愿意出让自己的玩具,死死的抱着,妈妈在耐心的劝说:“他是弟弟,你是姐姐应该让着他,你上次还玩过他的小汽车呢,你这样不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你就交不到好朋友了……”
这次分享被强制执行了,然后呢?孩子回到家中,妈妈不经意间哼起了歌谣:“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孩子马上说:“妈妈,我不想找好朋友。”妈妈惊问:“为什么?”孩子说:“好朋友,还得分享玩具呢。”
对自己的玩具没有完全拥有权的孩子更加会拒绝分享。分享本来是让人体会到快乐的一件事儿,但是强迫分享却造成了孩子的恐惧。也许父母应该想一想:你是希望孩子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呢,还是只希望促成“分享”这件事情?这样你就没有顾及到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真正体会到“分享”的乐趣,那么请你保证他对玩具的绝对拥有权,然后静静地等待,直到有一天他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分享。
“爱”语之二:现在是学**的黄金时间,错过了就晚了
这句话在幼儿父母的嘴里最常听到,孩子基本为4—7岁之间。“4岁可是接触音乐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就晚了。”“5岁可以学习钢琴了,最晚也不能超过7岁开始,要不长大了想学也学不成了。”
当被问及是否想让孩子今后以此特长谋生时,这些父母会一直否认。“也不是想让孩子以此谋生,只是想让他多个兴趣。” 随处可见的兴趣班真是不错,能够让孩子接触到自己父母不擅长的技能。好,如果只为了拓展孩子的兴趣,真的很好。记住是孩子的兴趣不是你的兴趣。
再问这些父母一个问题:“如果你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他为了任何一种原因不喜欢上这个班了,你怎么办?”我发现很多父母这时就忘了自己的初衷,原本只是为了孩子的兴趣,现在却说要锻炼孩子的毅力。他们会说:“如果不坚持上完,就太没有毅力了,如果他以后总是半途而废可怎么办?”
好,那就拧着他的劲儿,非要让他上完。祝贺你,这下你觉得孩子有毅力了!然而孩子对这个特长已经没有兴趣了。您成功的通过这个兴趣班打消了孩子对这个特长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没有了这个原动力,他再不会在这个特长上有质的飞跃了。
事实上,孩子一出生就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他对什么都感兴趣,家长提供机会,顺其自然,容许孩子反悔,容许孩子后退,才是最能保护孩子兴趣的方法。
“爱”语之三:还能什么都由着他?
在咱中国人家庭里,通常会有一个唱红脸,有一个唱白脸。家里常常有一方主张不能惯着孩子,常会说:“还能什么都由着他?”一句话彰显出家长居高临下的权威。
权威不能造就爱和尊重。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对他尊重,却不太尊重孩子,必然会引起孩子的漠视和不敬。
有个调查说,在美国崇拜父母的孩子比较多,在中国崇拜名人明星的孩子比较多,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心态和姿态的问题,在美国,父母的心态放的很低,他们认为人生而平等,孩子和他们一样也是平等的人,同时,他们的姿态做的很高,就是他们一直在前方引领着孩子,做事儿投入,充满兴趣,让孩子追随和崇拜;在中国,父母的心态摆的很高,认为自己是父母,不可以全都让孩子得了逞,遂了心愿,同时,又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太低,每天在为孩子服务,追着孩子喂饭,不让孩子沾手家务,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让孩子烦都烦透了,怎么还会尊重和崇拜你?
孩子嘛,有时还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去应对事情。我们不是说什么都由着孩子,但是请尊重他,尽可能允许他做出选择。
有一天早晨,龙儿大哭,不同意龙爸给他随便拿的衣服,龙爸觉得时间紧迫,要赶班车,压根没听龙儿在说什么,就忙着给龙儿拿毛巾擦脸,收拾要带去巴学园的东西。我刚问什么事儿呀,龙儿爸就摔给我一句:“还能什么事儿都听他的?”我蹲下看着龙儿。
龙儿说:“我不要穿这个裤子,太难看了。” “哦?”龙儿说:“我要穿那个有老鹰图案的,前后都有裤兜的那个。” “现在找?”我心里嘀咕,我可不知道那个有老鹰图案的,前后都有裤兜的裤子在哪里放着呢。龙儿说:“就在阳台上晾着呢,我够不着,你帮我拿下来就行了。”龙儿完全恢复了平静。
两分钟后,龙儿已经穿戴整齐和龙爸赶班车去了。
爱语之四:妈妈生你养你,你还不……
看看以下这些场景是否很熟悉:
场景一:两岁的孩子在外公家玩耍,外公给孩子买了小熊巧克力饼干,孩子还在欣赏着漂亮的小熊图案,妈妈开口说:“让妈妈吃一口,好不好?”孩子摇摇头,外公马上嗔怪地说:“怎么可以不给妈妈吃?妈妈生你养你,吃一口都不行?”
场景二:妈妈给孩子买了冰激凌吃,心里又担心孩子吃坏肚子,于是在孩子吃了两口后,要求道:“给妈妈吃一口。”孩子摇头。妈妈说:“是妈妈给你买的,你还不给妈妈吃,那以后……”
如果因为孩子是妈妈生的,东西全是妈妈买的,孩子就没有一点儿的自主权,妈妈可以随时介入,随时拿走已经给孩子的东西,这个孩子就没机会自立起来了,长大后,他会依据同样的思维定势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恰恰缺乏了人与人应有的界限。
这个思维定势会是:“我都如何如何了,你还不如何如何,哼!”通常是越想越觉得自己有理,觉得别人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自己的行为要根据对方的行为随时做调整,没有一个稳定持续的自我形象。原因就是那个独立的自我打小就没构建起来
最新评论 | 正序浏览
发表于 2009-12-29 09:20:29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12-29 09:21:24
向您学习!!!!!!!!!!
发表于 2009-12-31 15:50:05
很好,谢谢了[img][img][/img][/img]
发表于 2010-1-5 10:36:19
容许孩子反悔,容许孩子后退,才是最能保护孩子兴趣的方法。
是的,说的很有道理!
发表于 2010-1-7 09:36:29
父母好难做噢,做好就更不容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