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形,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寥若晨星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确实经常看到: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课堂上学生“小手直举”发言积极,而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往往是几位学生唱独角戏,更多的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都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目前,许多教师习惯地认为沉默是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但是试问,这样沉闷的课堂效率究竟能有多高?学生的英语兴趣能保持多久?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针对上面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美国著名学者H.G.吉纳特曾多次强调要重视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创造有情感的学习情境。这是任何精细的机器都永远无法代劳的。” 宽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安全感。积极的评价是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的重要举措。学生在表达时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那么作为引导者和听众的老师以及同学该如何对待呢?
1.老师的评价:对于思维卡壳,表达不流利的学生,我总是微笑着给予鼓励、帮助和尽可能的表扬。对说的好的学生我会由衷地赞美、给予掌声,甚至是小奖品。对于说错的学生,我从不随意打断、纠正错误之处,而是在学生说完后帮他们纠正错误并找出原因。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我会通过适当的手势、眼神、表情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安全感,让他们没有顾忌地大胆说英语。
2.学生评价:我号召并要求所有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别人,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有不会说,说错或说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欣赏别人就是欣赏自己,切忌嘲笑、起哄。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1.合作学习,学生共同进步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我们要放手多让学生实践。比如课堂上,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进行朗读、讨论、表演等活动,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缩小个体差异,一些后进生不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经过小组内讨论,学生的回答也会更有自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通过互相合作,可以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透彻理解。
2.寓教于乐,教学方式多样
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和机械重复,而是一种“技能”学习,它需要学习者有高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好玩、好奇、好胜,因此,课堂上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学生乐于接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实践证明,生活性情境、趣味性问题、竞赛、游戏等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营造接纳的课堂氛围的好方法。
3.勇于创新,调动学生参与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管怎样努力,有个别学生仍旧毫无热情,无法排除畏难情绪和瞻前顾后的积习。此刻,我们该做些什么?除了个别交谈之外,还可以对举手做些“技术处理”。在上公开课时,老师们为了激发学生的举手热情,往往是高招迭出,如奖励不做作业、奖励小礼物等,还有老师告诫学生会回答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等,一时课堂小手林立,蔚为壮观。这些方式对一节课确实有调控效果,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显然不是上策。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尝试在起步阶段告诉学生有把握的可以“高高地举起手”,没有把握的可以“低低地举起手”,从而促使学生从“低低地举手”向“高高地举手”发展。同时还可以丰富举手的形式,除了举左手、举右手外,用手指数做选择题,用“√”和“×”的手势来判断,用“OK”和拳头表示支持和反对等,这种方式的变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班额背景下的教学反馈,实施有效教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4.优化提问,引领学生思考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讲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非得获得一个准确的答案不可,关键在于要能开拓学生的思路,特别时高年段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处理好“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之间的关系,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注问题的清晰度。笼统抽象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考,一次性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从中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得模糊;二是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中。研究表明,对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而言,低难度问题有效;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高认知水平问题更有效。因此,教师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做到因“人”而异。
努力扩大提问面,让所有学生习惯于接受课堂提问。实践证明,按一定型式依次请学生回答的、学生可预见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的随机叫答方式教学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可减轻学生焦虑水平,有利于集中注意。而教师随机叫答主要倾向于少数优秀学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座次、学号顺序或开火车等方式请学生回答问题,有时给予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有时刻意地请中差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还有助于引导学生专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注意,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作为基点,学生学的困难,学习的自信心必将受到打击,从而导致其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关注课堂常规的意识。教师的注意力如果过分地放在践行教案上,只关注自己教的过程,关注自己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却忽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发言习惯,学生合作时是否有伙伴,学生是否对本堂课内容感兴趣,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效果如何。这些细节常规,如果教师不关注,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策略和习惯。教师不能成为教案的宣读者,课堂应该注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
高年级学生自我的心理需求是导致课堂上举手现象剧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表现为爱面子、自卑、自我意识增强等,而且和这些孩子面对面的交流,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是一到表现自己的时候就是不能自信。还有部分学生不举手是因为自己真的听不懂,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怎样使学生自信、乐观起来呢?
1、增强自信心。师长可以有目的的向这些学生推荐一些励志书籍、名人故事等,让学生自己到书中、到名人身上找寻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身边找寻学习的榜样,在同伴或师长的影响下自我激励,做个自信敢于表达的学生;还可以在公众场合有意识地表现自己,发一次言,讲个笑话等,从而尽快从爱面子的怪圈和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2、养成好习惯。课堂上经常举手的学生往往是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而不举手的学生往往心不在焉。针对这类心不在焉的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有意地让他自己提醒自己注意力集中,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思维紧跟老师走,从而使自己慢慢养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3、敢于面对失败。一些学生不举手就是怕出错,要让学生意识到犯错不要紧,教室是犯错的地方,关键是化失败为力量,有不服输的勇气,学习才会不断进步。
寻找学生课堂上“不举手”的原因,探寻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指导学生扬起自信心,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能力……这些都是作为师者应该做的。希望有一天,每个教师的课堂上都能毅然举起许多手,像无数只帆船,在人生的海洋里迎风破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