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去浙江杭州参加2006牛津英语名师观摩课的同行来说说哦
:lol 2006年,10月27——10月28日,很有幸,去杭州观摩了汇集浙、宁、沪名师上课的风采。其上课内容牵涉了很多版本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哈哈,我也去了,收获颇多啊!小将说说
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共听了六节小学英语课。27日,当听完第一节课后,我就觉得脑袋发涨,并不是因为累,因为没头脑,而是觉得,那课堂(包括上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上课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上课老师亲切自然的教学神态、上课老师课后精彩的自我点评等等)对我一位已从教5年英语的老师来说,是崭新的课堂,它值得我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突然觉得,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我记住了那位上海的老师虽然她的课堂不精彩,她的教学习惯不能为我们所用,她的言语高傲过人,还有她的思想并无引领性的作用,但是她还是让我们学到了:自信!
这份自信我想应该是时间的历练所给予的,所以教学5年,10年甚至往后,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将自信进行到底,当然自信不等于盲目~~~
小将说说
我是现在教四年级的英语老师,虽然在所听6节课中只有一节是4A 的课(沈峰老师的4AIt'slate),但当我把其他不相关的课也听完的时候,我发现:并不是听了你所教年级的课对你的教学才有用,所有的课对你都会有所启发。我们可以学学人家是怎样设计教学内容的、学学人家是怎样进行师生合作的、学学人家在教学过程中都用了哪些“金点子”、学学人家都用了哪些课堂用语和体态语......同行们,你们觉得呢? 我倒不觉得那是自信,反而给人的感觉是辩解!虽然我不是浙江人,但是对于上海那位老师的表现我真的气不过,下面是我个人想法,与论坛无关,如有不同意见的,欢迎投砖
[ 本帖最后由 暖暖 于 2006-10-29 20:25 编辑 ]
把在那没机会说的话说了吧
一个红心奖励,条件是必须学生说出I miss you.首先不说你的奖励不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言,单从最终达到的效果来看,有个学生只是想得到那个红心,而说了一句“I miss you very much.“这不是助长小孩子的虚荣心吗和虚伪吗?因为从整个课堂来看,没几个学生能自主地想要参与课堂,而且老师有两次很严肃地没收了学生手中玩耍的笔和剪刀、纸,对于这样,外人都看得出一节课下来,会有几个小孩子是真正喜欢上课老师,而且离开后想念她的呢??? 前面上海那位老师一直强调上海教材对浙江的学生来说难度高了,那么又说自己当晚作了修改,我的疑问是:1、在知道要上这样的大型课前,在备任何一节课前,都应该备到学生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位老师你备了吗?
2、她强调她的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什么水平,会作听说读写多么高的要求,那最后的反思,她明确地说了一句”不要给学生太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脚吗?(我想我没有听错!)对于浙江的孩子而言,对于这节课而言,这位老师,你是不是给了太高的要求了呢?
3、对于课堂而言,学生是主体,不是说让学生来适应你老师的固定的习惯的做法,而是你老师去适应所面对的学生,作出教学上的调整,她说她当晚已作了调整,可是呈现给我们的所谓调整过的,各位,你们觉得呢???
[ 本帖最后由 暖暖 于 2006-10-30 14:53 编辑 ] 本来她上完了讲完自己的反思,大家也都不会说什么,只是出言太盛气凌人,咄咄逼人了,把一切都归于浙江的学生,浙江的教材编写,让我这个不是浙江的人听了都觉得怎么不是滋味,怎么听怎么别扭!!!
上海是走在全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前面,可是有一点不能不承认吧,名师并不是只在上海,名师并不是只能教上海的教材,真想问一句那位老师,什么叫”因材施教“,什么叫”因地制宜“!
[ 本帖最后由 暖暖 于 2006-10-30 14:52 编辑 ]
小将说说
就那位上海教师而言,我们的确该认可她很自信。原本,正如9楼的同行所说,她的课上的还可以,但在后来她的反思中,所反映出的她的教学素质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不仅老师表现要好,学生表现也要好,而且学生更主要一些,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备课不仅备教材,备老师,更要备学生。而从她那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为学生考虑的还有所欠缺。她那主导,她那牵引太明显了,学生太被动了。那天上课的老师,并不都是浙江的呀。也有异地的。他们怎么就没发生“情况”呢?不过那位上一年级课的老师。不管是教学设计、教师素质还是教学反馈都值得我们学习。很好啊。彻底的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很佩服她的勇气和耐心。